發布時間:2014-02-25 共1頁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里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并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占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