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環境評價問題上,不僅環境評價遠滯后于政府規劃,沒有成為地方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而且邊評邊建、先建再評的問題也相當普遍。地方政府不重視環境評價的行為,主要來自于政績的沖動。考試&&在一些地方,盡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讓地方政府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消耗了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在政績面前,放棄環境和生態保護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覺選擇。因此,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這項工作能否取得實效,能否在改善環境、保護生態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地方政府的態度以及對待政績的認識至關重要。
平心而論,多數地方政府對這項新政是支持的,畢竟新政的實施,對于每個人都是有好處的,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有裨益的。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地方政府內在的環境意識激發出來,戰勝政績的沖動。
首先,要改變目前的政績評價機制,真正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納入到政府考核、政績評價、干部任用機制之中,對不重視環境和生態保護、不重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行一票否決制。采集者退散
其次,要提高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否決權和監督權,擴政府決策的信息公開和披露范圍。對涉及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決策,公開征求廣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以此來提高政府決策的公眾認可度和社會接受度,有效遏制地方政府政績沖動對環評新政的影響。
最后,應當提高環保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考試**目前出現的許多邊建邊評、先建后評行為,與環保部門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收費過多等有密切關系。如果環保部門能夠在工作效率、服務水平、收費等方面有的改善,必將提高地方政府實施環評新政的內在動力。此時的環評新政,才能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方面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