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常幅(所有應力循環內的應力幅保持常量)疲勞,應按下式進行計算: `ΔΣ≤[ΔΣ]` (6.2.1-1)
式中ΔΣ——對焊接部位為應力幅ΔΣ=ΣMAX-ΣMIN:對非焊接部位為折算應力幅,ΔΣ=ΣMAX-0.7ΣMIN;
ΣMAX——計算部位侮次應力循環中的最拉應力(取正值);
ΣMIN——計算部位每次應力循環中的最小拉應力或壓應力(拉應力取正值,壓應力取負值);
[ΔΣ]——常幅疲勞的容許應力幅(N/MM2),應按下式討一算:
`[ΔΣ]=(C/N)^(1/Β)` (6.2.1-2)
N——應力循環次數;
C、Β——參數,根據本規范附錄E中的構件和連接類別按表6.2.1采用。

注:公式(6.2.1-1)也適用于剪應力情況。
6.2.2 對變幅(應力循環內||的應力幅隨機變化)疲勞,若能預測結構在使用壽命期間各種荷載的頻率分布、應力幅水平以及頻次分布總和所構成的設計應力譜,則可將其折算為等效常幅疲勞,按下式進行計算:
`[ΔΣ]_E≤[ΔΣ]` (6.2.2-1)
式中ΔΣ——變幅疲勞的等效應力幅,按下式確定:
`ΔΣ_E=[(∑N_I(ΔΣ_I)^Β)/(∑N_I)]^(1/Β)` (6.2.2-2)
∑NI——以應力循環次數表示的結構預期使用壽命:
NI——預期壽命內應力幅水平達到△ΣI的應力循環次數。
6.2.3 重級工作制吊車梁和重級、中級工作制吊車桁架的疲勞,可按下式計算:
`ALPHA_F*ΔΣ≤[ΔΣ]_(2×10^6)` (6.2.3)
式中ΑF——欠載效應的等效系數,按表6.2.3-1采用;
[ΔΣ]2×106——循環次數N為2×106次的容許應力幅,按表6.2.3-2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