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1.概況
工程地處北京,建筑面積62000m2,地下2層,地上6層,框架結構,柱網為7.2×7.2m,地下2層至地上3層,總長度均為165.6m,寬67.2m,4~6層分成長度為72m的兩棟塔樓。建筑平面、立面變化大,長度遠遠超過規范規定的長度。
根據使用功能和使用條件的限制,不允許留設伸縮縫,給結構設計帶來一定的難度。由于工期緊和施工場地的限制,混凝土必須采用商品泵送混凝土,由于其高流動性的要求,水泥用量增加,水會比增大,砂率增加,骨料粒徑減小。這些因素使得泵送混凝土的收縮量增大,由此產生裂縫的現象比較普遍。單靠一般構造措施和施工工藝措施解決超長而不裂,把握不大,也無可靠依據。經多方面研究分析,決定采用無粘結預應力技術解決本工程的超長不設縫的問題。
2.溫度應力的分析
這里只考慮整體溫度變化的作用,認為結構在大氣中溫度均勻,結構隨大氣溫度變化而變化,因大地溫度變化小,近似恒溫,因此可認為地下部分結構溫度保持恒定,可不考慮溫度作用的影響。假定首層樓板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點,因后澆帶間距45m,不考慮后澆帶閉合前各單元的溫度應力。
2.1溫度梯度的確定
溫度降低引起結構收縮,對于樓板產生拉應力,減小溫度梯度,是減小溫度應力最有效的途徑。北京市最低日平均溫度為-15.9c,最高日平均溫度為33.2c,極端溫差為49.1c.通過留設后澆帶,并選擇較低溫度時機閉合后澆帶,以創造一個初始低溫的良好條件。本工程要求在氣溫低于106c的季節閉合后澆帶,因此計算溫度梯度?ST1=10-(-15.9)=25.9c.
另外還要考慮混凝土收縮的當量溫差?;炷潦湛s是一種隨時間而增長的變形,結硬初期發展較快,二周可完成全部收縮的1/4,一個月可完成1/2,三個月完成60~80%,以后增長緩慢,一般兩年后趨于穩定。最終收縮應變ε約為(200-400)×10-6.由于本工程采取留設后澆帶和摻加膨脹型混凝土外加劑,混凝土最終收縮應變可取ε=200×10-6.在本工程的首層及2~3層主體結構中,都預留了上下貫通的后澆帶,后澆帶最大間距45m.在后澆帶未澆注之前,超長板可視為一種能接近于自由變形的構件,后澆帶三個月以后澆注,可認為收縮變形中已完成80%的自由變形,即ε1=0.8ε=160×10-6,殘余應變ε2=0.2ε=40×10-6才在結構中產生拉應力。混凝土的線膨脹系數為α=1x10-5/c,收縮當量溫差?STc=ε2/α=4c.
因此,綜合計算溫度梯度?ST=?ST1+?STc=29.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