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運行
(一)國際收支平衡表與匯率
國際收支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外國的全部經濟交往所引起的收支總額的對比。國際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時期內,對于一國與它國之間所進行的一切經濟交易加以系統記錄的報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平衡項目。國際收支平衡帳戶(Balance of Payment):記錄一國與它國的金融資金借貸、投資資產買賣、商品和服務進出口業務等一切經濟交易活動。國際收支平衡帳戶下設資本帳戶、經常帳戶和平衡帳戶。
在現代社會,國際間的經濟交易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貿易,二是金融。通過這兩個途徑所實現的國際經濟交易均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
1.國際收支平衡表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官方儲備項目以及誤差與遺漏四個部分。
經常項目也稱經常帳戶,包括貨物貿易(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勞務),主要紀錄當期商品和服務在外國的銷售收人和從外國購買的支出。這里的服務或勞務是指包括海運、航空運輸、保險、版權支付和利息支付等其他國家對本國技術和資本的使用等項目的國際收支額。經常項目中的轉移支付是指沒有預期收入的單邊資源轉移。包括政府的國際援助計劃和私人之間的國際捐贈、匯款。在經常項目中,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統稱為對外貿易,貨物和服務的輸出(出口)和輸入(進口)之差即為凈出口,它構成本國總需求的一個分量,即前面提到的NX。
資本項目也稱資本帳戶,主要紀錄資本的國際流動即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資本流動在一年以上的,稱為長期資本流動,在一年以下的,稱為短期資本流動。一般說來,國際資本流動可分為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兩個方面。資本流入是指資本從國外流向國內,如外國企業在本國投資建廠、本國企業和政府在外國發行股票和債券等。資本流出是指資本從國內流向國外,如本國企業和政府在國外投資建廠、購買外國發行的股票和債券等。國際資本流動與國家間一般資金流動的區別就在于,國際資本流動是可逆轉的雙向性資本轉移,如投資的流出會引起投資的本金和收益如利潤、股息的流回;借貸資本的流出將引起貸款本金和利息的返回等等。與國際資本流動不同,一般資金的國際流動是不可逆轉的單邊資金轉移,通常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經常項目而不是資本項目中。由于資本帳戶反映的是資產所有權的轉移,和當期的生產無關,因此,資本項目與本國的總需求沒有直接的聯系,故不進入國民收入的核算。即是說,資本項目只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不影響國民收入。
官方儲備項目又稱國際儲備或官方清算余額,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1965年“十國集團報告”中對官方儲備的解釋,即“各國貨幣當局占有的那些在國際收支出現差額時可以直接地或通過同其他資產有保障的兌換性來支持該國匯率的所有資產”。這里所提到的資產就是官方儲備資產。官方儲備資產由一國的貨幣當局所持有,一般包括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官方儲備項目屬于調整項目或平衡項目,主要是用來說明為使國際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是如何進行調整的。當國際收支出現盈余時,官方儲備資產增加;反之,如果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必須動用官方儲備資產予以彌補,于是官方儲備資產減少。這就是說,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和赤字時,都必須通過增加或減少官方儲備資產來實現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最后一項是誤差與遺漏,也屬于平衡項目,該項目是為了解決由于統計資料方面的誤差與遺漏所產生的不平衡而設置的科目,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使國際收支平衡表達到形式上的平衡,因而不具有經濟上的意義。
各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項目繁簡不一,但基本項目是相同的。表6-l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
從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在開放經濟中,一國與外國的經濟往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和單邊轉移支付;二是購買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而發生的資本流入與流出。前者反映在經常項目的帳戶上,后者反映在資本項目的帳戶上。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四個帳戶中,如果不考慮在技術上使國際收支在形式上保持平衡的誤差與遺漏賬戶,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作為平衡項目的官方儲備項目的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1)如果經常項目出現赤字,可以由資本項目中的盈余來彌補,反之,如果資本項目出現赤字,也可以由經常項目的盈余來彌補。故國際收支平衡的條件就可以表述為:
經常項目+資本項目=0。
(2)如果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相加后出現赤字,這時就必須動用官方儲備資產來彌補;反之,如果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相加后出現盈余,官方儲備資產就會增加。故有如下關系:
經常項目赤字+資本項目赤字=官方儲備資產減少
經常項目盈余+資本項目盈余=官方儲備資產增加
2.匯率和匯率的決定因素
(1)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
匯率是一國的貨幣單位所表示的另一國貨幣單位的價格。簡言之,就是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或兩種貨幣相兌換的比率。
匯率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直接標價法是指用一單位的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來表示的匯率。直接標價法的特點是:外幣數量固定不變,折合成本幣的數量隨外幣幣值和本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用這種標價法,如果匯率上升則表示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匯率下降則表示本幣升值,外幣貶值。間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單位本國的貨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示的匯率。與直接標價法相反,間接標價法的特點是:本幣數量固定不變,折合成外幣的數量隨本幣幣值和外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用這種標價法,如果匯率上升則表示本幣升值,外幣貶值;匯率下降則表示本幣貶值,外幣升值。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都使用直接標價法,美、英等少數一些國家使用間接標價法。
匯率有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之分。名義匯率是人們可以用一國貨幣交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沒有考慮兩國價格因素的匯率。實際匯率是用同一種貨幣來度量的國內價格水平與國外價格水平的比率,即人們可以用一國的物品和服務與另一國的物品和服務進行交易的比率。
用P和可分別代表國內的價格水平和國外的價格水平,如果名義匯率(e)是以間接標價法標出的,則實際匯率(R)的定義是:
如果名義匯率是以直接標價法給出的,則實際匯率的定義是:
在本章中,為敘述上的方便,我們使用間接標價法來表述匯率上升和下降的經濟含義,同時,匯率一般都是指實際匯率。
(2)匯率的決定因素
實際匯率水平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為了說明實際匯率的變動趨勢,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在1916年提出了購買力平價這一概念。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簡稱“PPP”,是指購買相同一件物品在兩個國家所需要的貨幣額之比。它被認為是決定長期匯率水平的基礎。購買力平價可以用下述公式來表示:
由于購買力平價是建立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之上的,故也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和分別表示A國和B國的價格水平,和分別表示A國和B國的貨幣流通量,和分別表示A國和B國的貨幣流通速度,和分別表示A國和B國的國民收入。自然,MK/Y即為一國的平均價格水平。
購買力平價可以根據經濟學的一個著名假說“單一價格定律(1aw of one price)”推導出來。根據單一價格定律,如果同一種物品在不同的國家都應當按同一價格出售,或者說,一個單位的貨幣在每個國家都應當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如果不是這樣,就會使人們在不同的市場上利用價格差套利。例如,在國際市場上,1美元在美國可以比在日本購買到更多的咖啡,這時人們就可以通過在美國購買咖啡拿到日本去銷售而獲得利潤。而咖啡從美國量出口到日本,會導致美國市場上咖啡價格的上升和日本市場咖啡價格的下降;反之亦然。最終,在所有的國家,l美元都只能購買到相同數量的咖啡,這就是單一價格定律。
單一價格定律運用于國際市場就是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上,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名稱就已經恰當地表達了它的內涵。因為平價就意味著平等,購買力平價的意思就是1美元或其他任何一種通貨在所有的國家都應當具有同等的購買力,這顯然是與單一價格定律所表述的內容相一致的。然而在實踐中,世界各國并不使用同一種貨幣,在此情況下,購買力平價的含義就應當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即購買相同一件商品在兩個國家所需要的貨幣額之比,這就是購買力平價公式所要表達的意思。于是,單一價格定律將購買力平價與實際匯率聯系在了一起。
購買力平價是決定長期實際匯率水平的基礎。在實踐中,雖然貨幣的購買力很難準 確地加以衡量,但由于貨幣購買力與價格水平成反向關系,因此,實際匯率就決定于兩個國家的價格水平,并隨著這兩個國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價格水平的變動而變動。例如,1公斤牛肉在美國賣3美元,在荷蘭賣2歐元,美元與歐元的匯率應當是3/2=1.5。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價格水平上升,都意味著該國的貨幣貶值,反之,則意味著該國的貨幣升值,從而使匯率向PPP趨近。
但是也應看到,市場力量對匯率與PPP偏離的糾正有時并不是強有力的,并且作用 的時間較長。這是因為:第一,在經濟生活中,許多商品是“非貿易商品”,它可能不像前面提到的咖啡那樣易于在國家之間移動,甚至根本無法移動。例如非洲國家的土地可能比歐洲國家的土地便宜得多,但我們卻無法將非洲的土地搬運到歐洲去賣;許多服務也屬于“非貿易商品”,例如,在A國理發雖然比在B國理發便宜,但并不存在國際套利的機會。第二,人們的偏好不同,盡管豐田汽車和凱迪拉克屬于貿易商品,但一些消費者喜歡豐田汽車,而另-些消費者更喜歡凱迪拉克,因此兩種不同品牌的汽車盡管存在價格差別,并且是可以在國家之間移動的,但這卻沒有給套利者留下獲利的機會。最后,商品在國家間的流動會遇到許多障礙,包括運輸成本等方面的自然障礙和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等方面的人為障礙。山于上述原因,市場力量對匯率與PPP偏離的糾正通常是緩慢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說明長期實際匯率的變動趨勢,難以說明匯率的短期波動。
在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是一國的實際利率。如前所述,匯率是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或兩種貨幣相兌換的比率。人們用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不僅僅是為了用于購買另一國的商品和服務,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動機,這就是投機。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國的實際利率高于其他國家,在國際間不存在資本流動障礙的情況下,外國資本就會量流人到該國,以謀求較高的收益。量外國資本的流入會改變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并最終迫使本幣升值,匯率上升。相反,如果一國利率低于其他國家,本國的資本則會流向國外以謀求高收益,導致資本量流出,資本的量流出最終會迫使本幣貶值,匯率下跌。因此,利率在短期內影響著一國的匯率水平,實際匯率和實際利率是正相關的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匯率與利率的正相關的關系是建立在人們預期外國的匯率不下降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人們預期A國的匯率不久將會下跌,即使目前A國的利率再高,外國資本也可能不會流入到該國,因為如果人們預期A國的匯率不久將會下跌,那么投資者在未來匯率下跌時會蒙受損失。在此情況下,匯率與利率就可能不是正相關的關系。
一國匯率的變動也同該國所采用的匯率制度相聯系。目前,世界各國的匯率制度主要有兩種: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是指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只限于在一定幅度內波動,且由貨幣當局確定的匯率制度。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于貨幣當局的匯率政策。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直接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匯率制度,包括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和管制浮動匯率制度兩種。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又稱清潔浮動匯率制度,是指貨幣當局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官方匯率,匯率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自發決定的匯率制度。管制浮動匯率制度又稱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或骯臟浮動匯率制度,是指貨幣當局主要通過買進或者賣出外匯來影響外匯的供求關系,從而有限度地影響匯率水平的匯率制度。可見,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于外匯的供求關系。
西方各國20世紀70年代前都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即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西方各國均采用了浮動匯率制度。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3.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匯率對國際收支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常項目的影響,二是對資本項目的影響。
如果略去經常項目中所占比例較小的單邊轉移支付,匯率對經常項目的影響表現在:如果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那么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就會下降,而外國產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則會上升。顯然,這將有利于增加本國產品的出口,而不利于增加外國產品的進口。在此情況下,對外貿易就可能出現順差,經常項目就可能出現盈余,至少出口的增加會減少外貿逆差和經常項目的赤字。反之,如果匯率上升,即本幣升值,對外貿易就可能出現逆差,經常項目就可能出現赤字,至少這會減少外貿順差和經常項目盈余。
應當指出,匯率的變動對經常項目的影響存在一個時滯。因為在匯率變動后的一段時間內,外貿公司都是按照以前簽訂的合同執行進出口產品價格的,故其對經常項目的影響要過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出來。
一般而言,匯率的變動對資本項目中的長期資本流動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或者說影響不,因為長期資本流入一個國家或從一個國家流出,主要取決于在該國的投資風險和盈利水平,而不是主要地取決于匯率。然而,匯率的變動對短期資本的流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短期資本的流動性強,如果預期某一國家的匯率下跌,即預期該國的貨幣貶值,由于會導致金融資產的相對價值下降,資本的持有者為避免損失,就會在外匯市場上把該國的貨幣兌換成堅挺的外幣,從而會發生“資本抽逃”的現象,量的短期資本就會外流;反之,如果預期該國的匯率上升,即貨幣升值,短期資本就會量流人到該國。可見,匯率的變動會通過短期資本的流動影響資本項目的平衡,進而影響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運行
(二)引入對外貿易后的宏觀經濟運行
在第四章中,我們在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時,始終假定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只有家庭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封閉經濟。在本章第二節和第三節中,我們將取消這種假定,引入外國部門,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運行。在本節中,我們首先將經常項目中的對外貿易即商品和服務的進口和出口引入宏觀經濟運行,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的決定。
1.影響進出口的因素和凈出口函數
以前的分析,我們始終假定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即凈出口為外生變量,實際上,與消費和投資一樣,凈出口也是一個內生變量。凈出口作為一個內生變量,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引入凈出口函數。
在經常項目中,如果略去轉移支付,經常項目就只有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兩項內容。因此,對外貿易的平衡也就可以視為經常項目的平衡。
我們知道,對外貿易包括出口(X)和進口(M),兩者的余額就是凈出口(NX),凈出口如果是正值,亦稱外貿順差;凈出口如果是負值,則稱為外貿逆差。
那么,一國凈出口額的小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分析影響進出口的因素,然后再根據影響凈出口的因素推導出凈出口函數。
(1)影響進出口貿易的因素
影響一國進口貿易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國民收入,二是實際匯率。
進口(M)與國民收入(Y)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兩者的關系可以用下式來表示。
在上式中, 為自發進口或自主進口,表示與國民收入無關或國民收人為零時的進口額, 代表邊際進口傾向,即國民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所引起的進口的增加量。例如,某國一年的自發進口為2000億美元,邊際進口傾向為0.3,那么,當國民收入為10000億美元時,進口額即為5000億美元=(2000+0.3×10000),如果自發進口和邊際進口傾向不變,當國民收入增加到15000億美元時,進口額則增加到6500億美元=(2000+0.3×15000)。
進口與國民收入之所以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是因為當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國民收入增加時,需要有更多的資源支撐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時就需要從國外進口較多的消費品、原材料、能源和機器設備,以滿足國內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政府支出。換言之,當國民收入增加時,在拉動產出增長的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增量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這必然導致進口的增加。反之,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較慢,對國外產品的需求就會減少,因而進口會相應減少。因此,進口是國民收入的增函數。
進口與實際匯率R亦為正相關的關系,兩者的函數關系可以一般地表示為:
M=F(R)
進口與實際匯率之所以是正相關的關系,是因為如果實際匯率上升,即本幣升值,那么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價格會下降,即變得更便宜,這顯然有利于進口的增加;反之,如果實際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那么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將變得相對昂貴,因而進口就會減少,故進口也是實際匯率的增函數。
再分析影響出口貿易的因素。影響出口貿易的因素也有兩個,一是外國的國民收入,二是實際匯率。
出口(X)是外國國民收入( )的增函數,即X與 ,是正相關的關系,這種函數關系可以一般地表示為:
出口與外國國民收入之所以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原因就在于,當外國,例如B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產出水平增加時,需要從A國進口更多的商品,以支撐B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時,A國的出口就會增加;反之,如果B國的經濟不景氣,產出減少或增長緩慢,就會相應減少從A國的進口,從而使A國的出口減少。因此,A國的出口(X)與曰的國民收入( )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
出口與實際匯率(R)則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即出口是實際匯率的減函數。如果實際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出口將會增加,反之,如果實際匯率上升,即本幣升值,則出口將會減少。兩者的函數關系可以一般的表示為:
X=F(R)
出口與匯率之所以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是因為,當實際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后,本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會變得相對便宜,因而會有利于出口的增加;反之,當實際匯率上升即本幣升值后,本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會變得相對昂貴,因而出口就會減少。
通過以上對影響進口和出口因素的分析,可以把影響凈出口(NX)的因素概括為本國的國民收入(Y)、外國的國民收入( )和實際匯率(R)三個。故有如下關系式:
根據上面的關系式,就可以推導出凈出口函數。
(2)凈出口函數
根據上面得到的關系式,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三個結論,第一,本國國民收入Y的增加會導致進口M的增加,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凈出口就會減少;反之,如果國民收入減少,凈出口則會增加。第二,外國國民收人( )的增加會導致本國出口(X)的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凈出口就會增加;反之,如果外國國民收入減少,凈出口則會減少;第三,匯率(R)的上升,即本幣升值會導致出口(X)的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凈出口就會減少;反之,如果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則會導致凈出口增加。
既然Y的增加會導致M的增加,并且每增加一個單位的Y就會增加 個M。那么,如果X不變,在Y增加時,NX就一定會減少,并且每增加一個Y,NX就會減少 ,故有用下式表示的凈出口函數:
上式是未考慮匯率作用的凈出口函數。式中 為自發凈出口或自主凈出口,即與國民收入無關或國民收入為零時的凈出口。在上式的基礎上,如果再考慮實際匯率的作用,并假定凈出口對實際匯率存在一個敏感性(n),就可以得出用下式表示的凈出口函數:
在凈出口函數中,n是NX對R的敏感性,它表示匯率每變動一個百分點,凈出口將會變動的數量。顯然,凈出口函數揭示了凈出口與國民收入、實際匯率的內在聯系。例如,假設凈出口函數為
NX=5000-0.1Y-1000R
如果Y=40000億元,R=1.0,則NX=0,這意味著進出口實現了平衡。
如果R不變,Y增加了1000億元,即Y=41000億元,這時進口會增加,而凈出口則會減少100億元,即NX=-100億元=(5000-0.1×41000-1000×1.0)。
如果Y不變,仍為40000億元,實際匯率R上升至1.3,會使凈出口下降300億元,即NX=-300億元=(5000-0.1×40000-1000×1.3)。
由此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如果Y增加,會導致NX的減少;反之則會導致 NX的增加。如果R上升,則會導致NX的減少;反之,則會導致NX的增加。,
如果把凈出口函數與以前的消費函數相比較就會發現:凈出口和消費都取決丁國民收入。所不同的是,如果國民收入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將增加c元(邊際消費傾向),而凈出口卻下降 元(邊際進口傾向)。它意味著國內消費的增加會減少出口或必須增加進口。
顯然,凈出口與消費、投資一樣,也是一個內生變量。作為內生變量,它既決定于國民收入Y,也決定于實際匯率R。
2.開放經濟中均衡產出的決定和乘數
將對外貿易引入宏觀經濟運行后,國民收入不僅決定于消費需求C、投資需求I,和政府支出G,而且取決于凈出口NX。這時,四部門經濟即開放經濟的收入恒等式即為Y=C+I_G+NX。由于NX是內生變量,有自己的函數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將凈出口函數引進開放經濟中的收入恒等式。在收入恒等式中引入凈出口函數后,會改變我們在第四章中得到的均衡產出公式和乘數公式。
上式向我們展示了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個經濟社會的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從上式不難看出,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收入即決定于自發需求和政府支出,也取決于開放經濟乘數的小,同時,也與利率、匯率等變量相關。
一、本講要求
(三)資本流動與國際收支平衡
熟悉國際資本流動和利率水平的關系及凈資本流出函數;
熟悉國際收支平衡函數;
熟悉官方儲備資產的作用
了解適度儲備資產的界定標準;
了解官方儲備資產與匯率制度的關系。
(四)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政策的傳導:溢出效應與回振效應
了解溢出效應和回振效應的含義和形成機理。
二、本講內容
(三)資本流動與國際收支平衡
1.國際資本流動和利率水平:凈資本流出函數
在開放經濟中,不僅經常項目會影響國際收支平衡,而且資本項目也會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如前所述,國際資本流動包括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資本流入是指資本從國外流向國內,資本流出是指資本從國內流向國外。我們把資本流出與資本流入的差額定義為凈資本流出(F),如果凈資本流出F為負值,就是凈資本流入。凈資本流出的公式可用下式表示:
F=資本流出-資本流人
影響凈資本流出或凈資本流人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率。如前所述,如果一國利率高于外國利率,資本就會從外國流入到國內,反之,如果一國利率低于外國利率,資本則從國內流向國外。因此,凈資本流出是外國利率 和本國利率 之差即相對利率的函數。假定這一函數是線性的,則有如下凈資本流出的表達式:
在上述凈資本流出函數中, 是一個于零的常數。根據上式,如果外國的利率水平不變,國內利率水平越高,流出的資本就會越少;如果國內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即 ,凈資本流出即為負值,這時就會存在凈資本流入。反之,如果國內利率水平不變,外國利率水平越高,流出的資本就越多;如果外國利率高于國內利率,即 ,凈資本流出即為正值,這時不存在凈資本流入。可見,資本流出是國內利率的減函數。
在坐標上,如果用縱軸表示國內利率,用橫軸表示凈資本流出,則凈資本流出函數就表現為一條斜率為負的曲線,即凈資本流出曲線。如圖6—1所示。
從圖6—1可以看出,當國內利率較高,例如為 時,凈資本流出較少,為 ;當利率下降到 時,凈資本流出將會增加到 。可見,凈資本流出與利率是負相關的關系。
2.國際收支平衡函數
就國際收支本身來說,它的平衡包括經常項目的平衡和資本項目的平衡,但兩個賬戶各自實現平衡的概率并不,通常只是一種偶然的現象,更多的情況是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總是建立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兩者綜合平衡的基礎之上。
如果略去經常項目中的轉移支付,那么對外貿易的平衡即代表經常項目的平衡。若將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定義為國際收支差額,并用BP即表示之,則有:
經濟學上所說的國際收支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是指國際收支差額為零,即BP=O時的狀態,當BP=0時,故有凈出口等于凈資本流出,即
NX=F
由于NX是 和R的函數,F是 的函數,故國際收支平衡函數可一般地表示為
國際收支平衡函數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外貿逆差或經常項目赤字,那就意味著該國用在國外的支出(進口)比它在國外得到的收入(出口)要多,在此情況下,這一赤字就要通過資本項目中的凈資本流入包括從國外借款來彌補,這意味著資本項目必須有盈余。如果資本項目中的盈余恰好能夠彌補經常項目中的赤字,這時國際收支就可以實現平衡。但是,如果資本項目不存在盈余或盈余小于經常項目中的赤字,或者資本項目也出現了赤字,那么這就意味著國際收支一定會出現赤字,國際收支出現了不平衡。同樣的道理,如果資本項目出現了赤字,而經常項目出現了盈余,并且經常項目的盈余恰好能夠補償資本帳戶的赤字,國際收支也能實現平衡。但是如果經常項目出現的盈余不能補償資本項目出現的赤字,國際收支同樣不能平衡。相反,如果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了盈余或者其中一個項目出現的盈余于另一個項目出現的赤字,那么國際收支就會出現盈余。
3.官方儲備資產的作用和適度儲備資產
國際收支無論是出現赤字還是出現盈余,都必須用官方儲備帳戶來調整。多數國家的貨幣當局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官方儲備資產。官方儲備資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第一,彌補一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這是官方儲備的主要作用。第二,抵消由于國際收支變化所形成的對國內經濟的沖擊。當一國由于偶發因素或季節性因素而出現暫時性的國際收支困難時,政府就可以動用官方儲備資產彌補赤字,而無須采取壓縮進口等緊縮經濟的措施,從而使國內經濟免受外部的影響。在一國國際收支呈現長期惡化的情況下,盡管用官方儲備資產彌補赤字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卻能夠為該國的經濟調整贏得時間,從而減少因采取緊急措施而付出的代價。第三,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國貨幣匯率。當一國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匯率波動劇烈時,貨幣當局就可以通過拋售外匯或收購外匯來平抑匯率。具體說,當一國貨幣面臨貶值壓力或貶值較快時,貨幣當局就可以通過在外匯市場上拋售外匯從而減少官方儲備資產來穩定本國貨幣的匯率;反之,如果本幣面臨升值壓力,貨幣當局則可以通過收購外匯,從而增加官方儲備資產來穩定本國貨幣的匯率。當然,官方儲備的這種作用的發揮要以充分發達的外匯市場和本國貨幣的自由兌換為先決條件。第四,官方儲備資產的多少也是一國金融實力的標志,并可以作為向外國借款的信用保證。
雖然官方儲備資產具有上述積極作用,但也并不意味著越多越好。因為過多的官方儲備資產會形成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官方儲備資產客觀上存在一個合理的度。按照美國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的比例分析法所得出的經驗結論,一國的儲備量應當與該國貿易進口額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即儲備進口比率。這個比率一般以40%作為標準,若低于30%的比率就應當進行調整,20%的比率是最低限度標準。但特里芬也指出,由于各國的條件不同,因此各國合適的儲備進口比率并非是絕對一致的。一般而言,工業國和重要貿易國的儲備進口比率應當高于其他國家,通常應在30%以上,而實行嚴格外貿和外匯管制的國家的儲備進口比率可以低一些,可維持在25%左右,即一國的儲備量應以滿足三個月的進口為宜。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里芬提出的適度儲備的比率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世界銀行《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在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儲備管理時指出,“足以抵付三個月進口額的儲備水平有時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的理想定額”。盡管如此,特里芬的適度儲備進口比率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官方儲備的主要作用在于彌補一國的國際收支赤字,而不是僅僅是為一國的進口交易提供資金保證。
4.官方儲備資產與匯率制度
一國官方儲備資產的多少,不僅與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相關,也與一國所采取的匯率制度相聯系。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外匯的需求和供給通過匯率的變動來達到平衡。特別是在自由浮動(清潔浮動)匯率的制度下,不存在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匯率完全由市場決定,此時的匯率即為均衡利率或出清利率。在均衡匯率的條件下,外匯市場可以出清。此時,國際收支既不會出現赤字,也不會出現盈余,其余額為零。在此情況下,官方就不必持有外匯儲備以干預外匯市場,就是說,官方外匯儲備交易為零。
在管制浮動(骯臟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基本由市場決定,但貨幣當局在一定限度內靠買賣外匯來干預匯率,以平衡國際收支,這時的官方外匯儲備交易就不可能為零。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是由貨幣當局制定的。貨幣當局制定的固定匯率如果高于均衡利率,這時的匯率便相當于產品的支持價格。為了維持這個高于外匯出清價格的支持價格,貨幣當局必須握有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以便隨時拋售外匯,維持固定匯率。但是,當外匯儲備枯竭以后,貨幣當局就只能宣布本幣貶值。在實行固定匯率的制度下,這被稱為法定貶值或降值(devaluation)。而不能將其稱之為貶值(depreciation)。貶值是浮動匯率制度下的用語。
固定匯率有時也低于出清匯率,這類似于產品的限制價格。在此情況下,為了維持固定匯率,貨幣當局就必須吸收過度的外匯供給,增加外匯儲備。當外匯儲備過多,從而形成通貨膨脹壓力時,貨幣當局就只能宣布本幣升值。在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條件下,這被稱為法定升值或增值(revaluation),而不能稱之為升值(appreciation),升值也是浮動匯率制度下的用語。
顯然,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平衡主要是依靠增加或減少外匯儲備來維系的。因此,官方儲備交易就是經常的,它不可能為零。
(四)開放經濟條件-F經濟政策的
傳導:溢出效應與回振效應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在開放的經濟中,通過進出口貿易和匯率的變動,一國經濟的擴張或收縮會傳遞到另一國,使別國的經濟也相應地出現擴張或收縮,而別國經濟的擴張或收縮又會反過來影響最初擴張或收縮的國家。
例如,如果A國通過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拉動了本國的經濟增長,從而使A國的國民收入增加。伴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A國從外國例如從B國的進口會相應增加,這意味著B國的出口會增加,出口的增加最終會拉動B國的經濟增長,使該國的國民收入增加。相反,如果A國實行緊縮性的經濟政策,使本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甚至出現衰退,那么它就會減少從B國的進口,這意味著B國出口的相應減少并最終導致B國國民收入的減少。當一國的經濟擴張或收縮,通過進出口貿易導致其他國家的經濟相應擴張或收縮,所產生的這種效應就是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
同樣的道理,由于A國經濟的擴張或收縮所引起的B國經濟出現擴張或收縮以后,又會通過進出口貿易反過來影響A國的經濟運行,使A國的經濟加速擴張或加速收縮。在這里,當B國由于A國引發的溢出效應導致B國的經濟擴張或收縮后,又反過來對最初引發溢出效應的A國的經濟運行產生影響時,這種影響被稱之為回振效應或回波效應(bankwash effect)。
實際上,不僅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或緊縮性的經濟政策會在國際間產生溢出效應和回振效應的傳導,而且一國的匯率政策也會對別國的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匯率政策是怎樣產生這種傳導效應的呢?
舉例來說,如果A國宣布本國貨幣貶值,即匯率下跌,這將有利于A國增加出口,同時還可能導致進口的減少。在此情況下,A國的凈出口就會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凈出口的增加會引起總需求的增加,并最終導致本國的經濟增長和國民收人的增加。然而,A國宣布本幣貶值對B國卻不是一件好事。因為A國出口的增加和進口的減少是建立在B國進口增加和出口減少的基礎上的,從而必然導致B國凈出口的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時,B國的總需求就會減少,并最終導致B國國民收入的減少,從而有可能導致B國的經濟出現收縮甚至衰退。由于本幣貶值的匯率政策只對自己有利而對別人不利,故此項政策被稱之為以鄰為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