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09年統計師基礎理論與相關知識練習(八)

發布時間:2010-01-19 共1頁

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源泉
1.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1)經濟增長:就一般意義而言,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即國民收入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偖a出或國民收入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
對一國經濟增長速度度量,通常用經濟增長率來表示。
設為本期或報告期的國民收入,為(t-1)期的國民收入,為本期國民收入的增量,則經濟增長率(G)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例如,我國2002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為10.2萬億元,2003年按可比價格計算的GDP為11.13萬億元,與2002年相比,2003年的實際產值增加了0.93萬億元(11.13-10.2),根據計算經濟增長率的公式可知,2003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就為9.1%(0.93÷10.2)
經濟增長有進也用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總產出增長率來表示。如果用表示本期或報告期的人均國民收入,為(t-1)期的人均國民收入,本期或報告期國民收入的增量,則人均經濟增長率(g)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總產出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而人均總產出增長率的高低則體現了經濟效率的高低。
(1)經濟發展:既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伴隨經濟增長過程而出現的技術進步、結構優化、制度變遷、福利改善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和諧等方面的內容。因此,經濟發展是反映一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的綜合性的概念。
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和核心,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這樣描述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使得先進工業國能給它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更好的食物、更的住房、更多的醫療,以及對污染的控制,對孩子的普及教育和為退休者提供廣泛的補貼。同時,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還可以避免政治和社會的動蕩。
2.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么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量和資本數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量取決于勞動者的人數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于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量則主要取決于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量。
(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不變,那么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
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于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的增加。
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存的企業制度的變革。
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都會極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的產出量。據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 為7個。這7個因素是:
①勞動者的數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
②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
③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
④資本存量的規模;
⑤資源配置狀況;
⑥規模經濟;
⑦知識進展。
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于生產要素投入量,后三項屬于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生產率的提高;
②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知識存量的增長。
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后,隨著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和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正是由于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二)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增長模型所要說明的是一個經濟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與各種相關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和因果聯系。它試圖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一個經濟社會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什么因素的問題;二是一個經濟社會的經濟能否實現長期均衡增長的問題。
1.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20世紀4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各自創立了內容基本相同的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增長模型,被稱為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代表。
哈羅德假定:
(1)全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并且生產這種產品只需要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
(2)勞動力或人口按一個固定比率增長;
(3)不存在資本折舊;
(4)不存在技術進步;
(5)資本-產出比即資本系數不變;
(6)儲蓄是國民收入的函數;
(7)經濟社會是封閉型的,不存在對外貿易;
(8)不存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哈羅德沿用了投資等于儲蓄的均衡分析方法,認為只有投資等于儲蓄時,經濟才能實現均衡增長。在此基礎上,哈羅德首先考察了實際經濟增長率(G)、儲蓄率(s)和資本-產出比(V)三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
設存量資本(K)與國民收入的比率為資本-產出比(V),即:
V=K/Y
假設在一個經濟社會中,伴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國民收入也相應增加。設資本存量的增加即資本增量為(ΔK),增加的國民收入即國民收入增量為(ΔY),兩者的比率為邊際資本-產出比,如果邊際資本-產出比與資本產出比相等,則有:
根據邊際資本-產出比的公式可以知道,資本增量是資本-產出比與國民收入增量的乘積,即: 
如果不存在固定資本折舊,那么投資(I)就應當與增量資本相等,故有: 
已知儲蓄S是國民收入Y與儲蓄率s的乘積,即S=sY,且經濟均衡的條件是投資等于儲蓄,即I=S,故有: 
移項整理,就可以得到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 
根據哈羅德經濟增長的基本公式,假定資本-產出比不變,這時,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就取決于儲蓄率,由于經濟均衡的條件是投資等于儲蓄,因此,儲蓄率變即資本積累率。顯然,在資本-產出比不變的條件下,一個經濟社會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就主要地取決于儲蓄率。儲蓄率越高,經濟增長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例如,假定資本-產出比為4并且不變,當儲蓄率為20%時,經濟增長率即為5%,如果儲蓄率提高到40%,則經濟增長率就會提高到10%。
哈羅德認為,要實現了一國經濟長期的均衡增長,必須有企業家的意愿做保證,這時的增長率才是有保證的增長率,它是建立在企業家意愿的資本-產出比基礎之上的。設有保證的增長率為GW,企業家意愿的資本-產出比為Vr,則有下式:
GW=s/Vr
哈羅德認為,只有在G=GW時,即實際經濟增長率等于有保證的增長率時,經濟增長才有可能實現。因為:
根據,必有 G×V=s
根據GW=s/Vr,則有GW×Vr=s
根據上面兩個公式,可以得出下式: G=s=GW
即G=Gw
哈羅德認為,假使經濟增長是有保證的,但如果經濟中存在著失業,經濟也不能充分實現就業的均衡。要使一個經濟社會能夠在長期中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實際經濟率(G)和有保證的增長率(Gw)還必須等于能夠保證充分就業的經濟增長率。設能夠保證充分就業的經濟增長率為自然增長率(Gn),要實現長期的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就必須具備如下條件:G=Gw=Gn
上述條件表明,要使一個經濟社會能夠實現長期的、有保證的并且能夠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必須相等,同時,實際經濟增長率也應當與自然增長率相等。
在經濟中,是否存在哈羅德-多馬模型所指出的長期均衡增長的條件?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存在問題”。假如經濟運行偏離了G=Gw=Gn這一增長路徑,經濟中是否存在一種自動糾集的機制,使經濟運行實現新的穩態均衡?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穩定性問題”。由于實際經濟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各自取決于不同的因素,因此當實際經濟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不一致時,經濟中不僅沒有一種力量能夠對這種非均衡進行自我糾正,而且還會產生更的偏離。這一結論被稱為哈羅德“不穩定原理”。因此,哈羅德所提出的實現經濟長期均衡增長的條件是很難實現的。人們把這一很難實現的均衡條件形象地比喻為“刃鋒”或“刀刃上的平衡”。這是哈羅行-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一缺陷。
2.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以美國經濟學家索洛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更強調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并提出了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索洛“余值法”。
設經濟增長率為G,勞動增長率為ΔL/L,資本增長率為ΔK/K,技術進步率為A,則有下列關系式: 
式中α和β為參數,且α+β=1,它們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對總產出(GDP)所作貢獻的比例,即貢獻權數,亦稱勞動產出彈性和資本產出彈性。上式的經濟含義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是由勞動和資本以及技術推動的。由于G、L和K的數據都可以從歷史資料的分析中得到,因此,如果用適當的方法估計出α和β值,便可以把技術進步率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為“余值”計算出來,于是就有下列關系式:
上式是包括技術進步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關系式,即索洛的“余值法”。
例如,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的計算,從1929-1973年,美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約為3%左右,勞動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約為2%,勞動產出彈性和資本產出彈性分別為0.75和0.25.根據索洛余值法,則有A=0.03-0.75×0.02-0.25×0.02=1%。這表明,在這一期間,技術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三分之一。
從索洛余值法可以看出,當參數α和β都小于1時,如果要提高經濟增長率,就只能依靠經濟進步。
索洛認為,一個經濟社會要實現長期的并且能夠充分就業的經濟增長,在假定不存在固定資本折舊的情況下,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式中:s=S/Y,即儲蓄率, ,即人均國民收入,儲蓄率與國民收入的乘積即sf(k)為人均儲蓄,k=K/L,是人均資本存量,n為勞動力增長率或人口增長率,k是為現在勞動力增加配置的資本,被稱為資本的深化,nk是為新增勞動力配置的資本,被稱為資本的廣化。 
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增長公式表明,要使一個經濟社會的經濟能夠實現長期的并且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人均儲蓄必須被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為現在勞動力配置更多的資本,即實現資本的深化;二是為新增勞動力配置相應數量的資本,即實現的廣化。只有這樣,經濟社會才能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并且實現充分就業。索洛認為,在經濟生活中,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使這一均衡條件自動地得以病。但是,按照這一均衡條件,實現經濟增長率最終只能等于勞動力增長率或人口增長率,這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因此,索洛在他的經濟增長模型中,又引進了技術進步的因素,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一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
圖8-1(需掃描)
3.經濟增長模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已逐漸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知識、人力資本對技術進步以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顯著,于是又出現了“新經濟增長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以美國經濟學家羅默和盧卡斯各自創立的羅默經濟增長模型和盧卡斯經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在羅默模型中,技術進步是一個內生變量,是知識積累的結果。羅默認為,知識積累是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的新的源泉,為此,他建立了兩時期模型和兩部門模型。在兩時期模型中,羅默把知識積累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獨立要素納入生產函數中,同時又把知識分為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認為一般知識會產生經濟外部性,使所有企業都能獲得收益,而專業化知識會產生經濟內部性,給個別企業帶來收益。但從整個社會來看,知識積累可以使全社會產生遞增收益,從而為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提供了保證。在兩部門模型中,他把一個經濟社會的經濟部門劃分為物質生產部門和知識積累部門即研究與開發部門,并且建立了物質生產部門和研究與開發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建立了產出與技術、資本、勞動、知識積累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強調了研究與開發部門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就必須重視研究開發部門的作用,增加研究與開發部門的投入,提高知識積累率。
盧卡斯模型認為,只有特殊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積累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為此,盧卡斯建立了兩資本模型的兩商品模型。在兩資本模型中,盧卡斯將資本分為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兩種形式,同時又把勞動區分為純體力的“原始勞動”和具有勞動技能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兩種類型。并認為只有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積累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源泉。在兩商品模型中,盧卡斯認為,通過學校教育產生的是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而邊干邊學所產生的是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外部效應的人力資本模型是一個兩商品模型。盧卡斯的兩資本模型和兩商品模型都是用來表示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長模型。所不同的是,兩資本模型強調人力資本的積累是通過在校學習而形成的,所產生的是內部效應。而兩商品模型所強調的是勞動者的時間全部用于商品生產,表明人力資本是通過邊干邊學形成的,所產生的是外部效應。盧卡斯的兩個模型都強調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且把人力資本形成的途徑歸結為兩個:正規的學習教育和邊干邊學。 
(三)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政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
1.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政策
要保持一國的長期經濟增長,通常只能借助于供給方面的政策。由于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的效率,因此,刺激長期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刺激資本慝的政策、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和增加勞動供給的政策。
資本的形成或資本積累意味著資本存量的增加。資本存量的持續增加是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現代社會化生產條件下,為把經濟增長提高一個百分點,資本存量需要增加幾個百分點。資本存量的高增長需要持續的高水平的投資支出,而為了維持持續的高水平的投資支出,就必須增加儲蓄,包括私人儲蓄、政府儲蓄或公共儲蓄,也包括引進外資。因此,一切影響私人儲蓄、公共儲蓄和引進外資的政策都會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
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一個國家或地區技術進步的水平,主要取決于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水平。然而,教育和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是具有正外部性的產業。如果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私人和企業在教育和科學研究上選擇的投資水平一定會低于社會最優水平。顯然,這需要政府對該部門進行投資。因此,政府對教育和科學研究部門的投資政策是影響一國技術進步進而影響該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技術進步相關的其它政策對長期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例如有關技術創新的政策和專利制度、受政府政策影響的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制度以及產業政策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技術進步和長期經濟增長。
勞動供給也是影響一國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勞動供給的狀況取決于人口增長的狀況。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導致勞動供給過剩,就會減少人均資本存量,從而使人均產出水平降低。相反,如果人口增長過慢,存在勞動供給的嚴重短缺,也同樣會對經濟增長起制約作用。人口增長率的高低通常是和收入水平聯系在一的,低收入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通常高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因此,制定一個符合本國國情的人口政策,保持長期穩定、持續的經濟增長也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1)科教興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化社會以后,目前又開始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一經濟形態的演進過程中,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愈益明顯?!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診斷已越來越被世界經實踐所證明。
雖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但任何一種技術進步都是體現在資本或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不可能是一個沒有依附的“外生變量”。因此,要發揮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就必須把科學技術與生產要素的投入有機結合起來,使高技術產業化,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促進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占優勢的產業結構逐步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占優勢的產業結構轉變。
教育是基礎。要實現技術進步的戰略目標,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痊,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和前提。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僅僅是因為技術進步依賴于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專門人才,而且人力資本或知識積累已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在現代社會,國際間的激烈競爭雖然表現為經綜合國力為基礎的競爭,但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和教育的競爭。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一是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需要對科技進步的導向和推動作用,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二是要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
(2)可持續發展戰略
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了有146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的第一次環境會議,發表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并簽署了幾個單項環境保護公約。這次會和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同年7月,我國也開始組織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頒布,并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沙掷m發展戰略是以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重要條件和。其目的是使經濟發展同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實現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梅開二度推動經濟發展,并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所面臨的問題。
經濟增長離不開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也離不開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的供給,更離不開環境的支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方面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相對不足,又是一個正處在經濟調整增長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決定的;同時也是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汲取世界上工業化國家的教訓,不斷認識和把握國際經濟發展規律所的重選擇。
3.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
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兩種方式。所謂粗放型增長,是指在生產要素效率不變的情況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數量而實現的經濟增長;集約型增長則是指在要素投入數量不變的下,主要領先提高生產要素效率而實現的經濟的增長。
如何測度經濟增長究竟屬于粗放型增長還是集約型增長呢?我們可以用索洛的余值法加以測度。
假如不存在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經濟增長完全依靠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即在粗放型增長的條件下,經濟增長率的高低就完全取決于生產要素增長率即勞動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的高低,于是就有下列方程式:
   α+β=1
例如,如果勞動產出彈性為0.8,資本產出彈性為0.2,全部要素投入量增長4%,則經濟增長率即為4%(G=0.8×4%+0.8×4%)。顯然,4%的經濟增長率完全是生產要素投入量增長的結果。完全由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就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
但是,如果生產要增長率為4%不變,而經濟增長率卻為10%,經濟增長便出現一個6%的“余值”,(10%-4%)。余值的出現表明,10%的經濟增長不僅是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的結果,也是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結果。這時,經濟增長就不僅僅表現為粗放型增長,也表現為集約型增長。因為6%的經濟增長無法用要素投入量的增長來解釋,它只能是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結果。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究竟以何種方式為主,是與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是由該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條件決定的。一般來說,在經濟發展初期,尤其是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工業基礎薄弱,經濟增長一般都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但是,當一國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基礎,工業化進程進入中期并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后,經濟增長方式就應實現轉換,從粗放型增長為主逐步轉向以集約型增長為主。
我國經濟經過了50年的建設和20年的持續調整增長以后,目前已逐步進入了工業化進程的中期,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如此。特別是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并具備了相當的經濟規模,在此情況下,如果繼續依靠投入量的生產要素“鋪攤子”、上項目,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來維系經濟增長,不但會造成資源的巨浪費,而且支撐規模越來越的經濟增長所需要投入的生產要素會越來越多,這種以指數形式增長的對資源的需求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滿足的,從而必然導致資源的短缺,使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同時,當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實現了既定技術水平下的規模經濟以后,若繼續增加投入,只能導致規模收益遞減,出現高投入、低產了,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因此,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核心是通過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四)短期經濟波動和經濟周期
1.經濟波動和經濟周期的類型
如果從一個持續長的時間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是沿著一個特定的路徑運行的,這個特定的路徑即長期經濟增長趨勢。趨勢線上的任意一點都代表著一國在某一時期充分就業狀態下即資源被充分利用條件下的總產了,亦即潛在總產出。
雖然一個國家在一個持續長的時期內都存在著一個相對穩定的長期經濟增長趨勢,但這并不排除實際經濟運行在短期內會偏離這個趨勢,有時,它可能在趨勢線的上方運行,而在另外的時候,它又可能回到趨勢線附近或跌到趨勢線的下方。實際經濟運行與長期經濟增長趨勢的偏離即為經濟波動。并且,這種經濟波動具有周期性,我們把周期性的經濟波動稱為經濟周期,如圖8-2所示。
掃描圖8-2
圖中縱軸表示產出水平,橫軸表示以年為單位的時間。坐標中的曲線(Y線)即為實際經濟運行曲線,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表示一個國家在某一時期的實際總產出,Yc線為長期經濟增長趨勢線,線上任意一點都表示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潛在產出水平。當實際產出水平高于潛在產出水平時,經濟中存在著一個產出正缺口,而當實際產出水平低于潛在產出水平時,經濟中則存在著一個產出負缺口。
按照周期波動時間的長短,可以把經濟周期性波動分為三種類型,即長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長周期又稱長波循環,據認為,每個周期的長度平均為50~60年。這是由前蘇聯的經濟學家康德拉耶夫提出來的,因此又稱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又稱中波或循環,每個周期的平均長度約為8~10年左右。這是由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來的,因此又稱朱格拉周期。短周期又稱短波小循環,它的平均長度約為40個月左右,這是由美國的經濟學家基欽提出來的,因此又稱基欽周期。在現實生活中,對經濟運行影響較且較為明顯的是中周期,人們最關注的也是中周期,經濟學和國內外經濟文獻中所提到的經濟周期或商業循環也都是指中周期。
按照一國經濟總量絕對下降或相對下降的不同情況,經濟周期又可分為古典型周期和增長型周期。如果一國的經濟運行處在低谷時的經濟增長為負增長,即經濟總量絕對減少,通常將其稱為古典型周期;如果處在低谷時的經濟增長率仍為值,即經濟總量只是相對減少而非絕對減少,則為增長型周期。
2.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和階段特征
經濟周期又稱商業循環或商業周期,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而出現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總是包含四個階段,即復蘇、繁榮、衰退和蕭條。見圖8―3
掃描圖8-3
在圖8-3的坐標中,曲線上的A點和A’點表示一國的經濟運行正處于周期的低谷,C點則表示一國經濟運行正處在周期的波峰,在B點和D點,經濟運行正處在趨勢線上,從B點到C點為繁榮階段,從C點到D點為衰退階段,從D點到A’點為蕭條階段。也可以把從A點到C點看成是一國經濟增長的景氣上升階段,把從C點到A’點視為景氣下降階段。計算周期的長度可以從波谷到波谷,即從A到A’,也可以從波峰到波峰,即從C點到下一個C點。
在景氣上升階段,經濟上可能出現的一般特征是,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日積月累,,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產量不斷擴,市場需求旺盛,就業機會增多,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別是當經濟運行進入到繁榮階段以后,會常常伴隨著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相反,在景氣下降時期,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下滑,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活動萎縮、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或下降,市場疲軟,產品滯銷,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水平下降,虧損、倒閉、破產企業數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在些期間,尤其是進入蕭條階段以后,還常常伴隨著通貨緊縮。
需要指出的是,在景氣上升和下降階段,上述經濟特征可能全部出現,也可能部分現出,而且其嚴重程度也會因波動幅度的小和波動的劇烈程度而有所不同。還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特征通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表現,而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低谷時期,產品不是表現為過剩而是表現短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也不一定以價格持續上升和持續下降的形式表現出來。
3.經濟周期的一般原因和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的政策
經濟運行出現周期性的原因是極為復雜的。一般而言,它可能根源于經濟制度或經濟體制的某些特點,也可能起因于經濟結構的變動、經濟政策的影響;既可能起因于經濟中存在的引起波動的內在力量,也可能起因于隨機的或未預期到的外部力量的沖擊,也可能起因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無論經濟周期的根源是什么,經濟波動的最直接的原因都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的不一致。兩者的不一致一般總是通過總需求作用于經濟運行過程。在短期內,當總需求持續增加時,經濟運行便可能進入景氣上升階段。當總需求的持續增加致使經濟活動水平高于經濟趨勢線,即出現產出正缺口時,就可能出現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這時的總需求于總供給。反之,當總需求持續收縮時,經濟運行就可能進入景氣下降階段。當總需求的持續收縮致使經濟活動水平跌到趨勢線的下方,即出現產出負缺口時,就會出現經濟過冷和嚴重失業,此時總需求小于總供給。 
代表實際經濟運行的Y線之所經會與代表經濟長期趨勢的YC線相偏離,或者說,實際總產出之所以會與潛在總產出不一致,是因為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趨勢或潛在總產出即為該國的長期總供給,而長期經濟增長趨勢或長期總供給的水平又是由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效率決定的。由于決定長期經濟增長趨勢和長期總供給水平的因素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趨勢也必然具有相對穩定性。
在短期內實際經濟運行或實際總產出并不決定于長期總供給,而是決定于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在內的總需求。因此,實際經濟運行與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相偏離即經濟波動的直接原因應是總需求(AD)與總供給(AS)的不一致。當AD>AS時,實際經濟就會運行在趨勢線的上方,即處于繁榮階段或衰退階段,這時,產出存在正缺口,這意味著資源被過度利用。通常,經濟中會出現通貨膨脹,經濟表現為狀態。反之,當AD<AS時,實際經濟運行就會跌到趨勢線的下方,即處于蕭條階段或復蘇階段。這時,產出存在負缺口,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失業會增加,有時也會伴隨著通貨緊縮,經濟呈現出過冷狀態。
經濟周期的存在,反映了市場機制在調節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
在短期內,由于經濟運行總是處在周期性的波動狀態中,因此,為了保持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政府通常運用需求管理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干預經濟運行。一般而言,當一國的經濟活動水平高于趨勢線,即經濟中出現產出正制品時,為避免出現經濟和通貨膨脹,政府常常采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抑制總需求的增長;反之,當經濟活動水平低于趨勢線,即經濟中出現產出負缺口時,為避免經濟過冷和致使更多的企業陷入困境以及更多的勞動者失業,政府常常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刺激總需求的增加。
4.我國的經濟波動
我國自50年代以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運行呈現出了持續、高速增長的總趨勢。但不可否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周期波動的特征。特別是在1978年以前,經濟波動尤為劇烈,表現了起落的特點。例如,處在波峰期的1958年、1964年、1970年和1978年,GDP增長率分別高達21.3%、18.3.4%和11.7%;而在低谷期的1961年、1967年和1976年,GDP的增長率則分別為-27.3%、-5.7%和-1.6.落差如此之,使國民經濟遭受了巨損失。
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從1978-2001年的23年間,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為9.4%,經濟增長速度最高的1984年和1992年,GDP增長率分別為15.2%和14.2%,而增長速度最低的1981年、1990年和1999年,則分別為5.2%、3.8%和7.1%,見圖8-4.
掃描圖8-4
從圖8-4不難看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波動幅度明顯縮小,宏觀經濟運行更加穩定,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控能力在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優越性。
5.經濟周期的根源
經濟周期的直接原因是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一致,但為什么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一致會具有周期性,即存在經濟周期?經濟學界對此有很的爭論。實際上,這涉及到了經濟周期的根源。
關于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本原因,經濟學界存在著較的爭論。目前在西方經濟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解釋經濟周期的理論是乘數-加速數模型。
這里主要介紹加速數的概念。宏觀經濟學把國民收入的變動與投資支出的變動之間的關系稱之為加速原理。國民收入的變動所引起的資本增量變動的百分比稱為加速數。加速數的公式可以用下式所示:
加速數的簡單推導過程如下:
設K為一個經濟社會中的資本存量,Y為國民收入,V為資本-產出比,則有:
K=VY
由于K是存量,Y是流量,且在現代社會,要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出,通常需要多個單位資本的投入,因此,一般情況下K>Y,即V>1。
引入時間概念t,則有:Kt=VYt,Kt-1=VYt-1
資本增量即凈投資(It)可以表示為Kt-Kt-1,故有It=Kt-Kt-1
根據前面的關系式,可以得到凈投資與收入變化的關系式:It=VYt-VYt-1=V(Yt-Yt-1)
設Kt-Kt-1=It=ΔK,Yt-Yt-1=ΔY,就可以得到加速數公式:
加速數這一概念表明,資本存量的增加會超過產量的增加。
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假設由于某種原因首先引起投資的,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國民收入會成倍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意味著當人們的收入增加以后,他們會購買更多的產品,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產品銷售量的增加,在加速原理的作用下,產品銷售量的增加必然會促進投資的多倍增長,而投資的增長又會在乘數的作用下導致更多國民收入的增長,如此循環往復,最終會把經濟推向復蘇和繁榮階段。當經濟運行到波峰時,由于具有稀缺性的資源無法支持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國民收入便無法繼續增長,而銷售量也就無法增長。銷售量增長的停止意味著投資量將下降為零,由于投資的下降,在乘數的作用下,國民收入成倍減少,銷售量隨之下降。根據加速原理,這將導致投資進一步下降,而投資的下降在乘數作用下又會使國民收入進一步減少。如此循環往復,經濟運行經過衰退階段和蕭條階段,最終會進入谷底,于是經濟運行便完成了一個周期。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