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日本證券業緣何頓挫于上世紀90年代初
日本證券業的崛起
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證券業的營業收入規模,約為美國證券業的1/9,到80年代上半期為28%,再到80年代下半期則已接近到72%,到了90年代后半期卻直線下降為14%(見圖1),期間于1989年出現峰值為84%。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證券業合計凈利潤(SIA統計)年平均為24億美元,最高達34億美元。而日本證券業80年代年平均凈利潤27億美元,最高達87億美元。顯然,日本證券業的凈利潤規模已超過美國同行。
以較具代表性的野村為例,野村證券(現稱野村控股)長期以來以美林為追趕目標。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野村全面超過美林,如1989年野村的營收達73億美元,是美林59億美元的125%;在凈利潤方面,野村1987年、1988年、1989年分別為19億、15億、16億美元,而同期的美林遠低于野村,直至1997年才達到19億美元。
走向衰落
1990年以后,日本證券業走向嚴重的衰退,而美國證券業則維持強勁增長。1989年至2000年,日本證券業營收從397億美元下降到280億美元(低谷為181億美元,1992年);同期美國證券業的凈收入從470億美元增長到2176億美元。
而野村與美國的美林、摩根、高盛三大投行間的差距也急劇拉大。1989年,野村的營業收入大于美國三大投行,但到了2000年僅為美林、摩根的一半;凈利潤方面,1989年野村的凈利潤遠大于美國三大投行,而1990年~2010年的累計凈利潤竟然為負40多億美元,根本無法與摩根、高盛相比較(1990年以后,日本證券業的會計年度結算日為3月末,年度數據置前一年計算作者注)。
成與敗的背后
日本證券業崛起及衰敗的背后,泡沫是最直接原因。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同時,在日元升值的驅動下也形成了極度的資產泡沫,證券業成為泡沫膨脹的受益者,當然也成為泡沫破滅的受害者。去掉泡沫假象,或許現在的狀態更真實地反映了日美證券業的實際。
日本經濟實力由上升轉入下降,則是基本原因。虛擬經濟無法脫離實體經濟持續發展;沒有母國經濟的支撐,證券業的繁榮難以為繼。
當然,日本證券業成功追趕美國,可能有企業制度與產業組織結構的原因。二戰后日本證券業選擇了股份公司制,1961年四大證券公司都成為上市公司,并形成了四大公司占據市場份額50%以上的產業組織結構。這兩項要素,適應了追趕型發展階段資本積累與集中的要求;滿足了家族企業向公司制演變并形成企業集團的客戶層面需求;匹配于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實施產業政策的官商協調體系,大證券公司成為政策實施的有效渠道。
而美國的投行長期以來是合伙人制,資本積累有天然的局限性,表現在:在市場迅速增長時無力及時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如上世紀60年代末發生的后臺處理能力危機),進入熊市時抽走資本嚴重;經營管理體制較多依賴于高級合伙人,科層制度建設滯后;70年代后半期過度多元化,如美林當時20%以上的業務為保險、房地產業務,產生了負協同效應。
日本證券業的頓挫、美國證券業成功增長,除了宏觀經濟因素以外,從商業模式角度來看可能還有:一是糾錯速度與力度,美國明顯快、重于日本;二是創新能力,美國以創新產品與服務方式適應和引導市場,日本則保守、緩慢得多;三是企業文化,上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四大證券公司都發生與黑社會關系的丑聞,后果嚴重,而美國證券業的此類丑聞傷害較少;四是全球化能力,美國證券業協會成功實現全球化,日本則止于本國投資者與產品的國際化;五是業態演進,日本迄今仍以手續費收入為主,差異化經營程度低,而美國轉向交易驅動型,差異化程度相當高;六是金融市場規則,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性規則、習慣大都源自歐美,日本尚未達到制定規則階段,把握、運用規則天然是弱項。其中,有些是環境使然,證券業無力改變;有些則是自己導致,證券業努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