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基金時,其實并不存在便宜和貴的區別。所謂的便宜與否,是與價格相關。基金買賣時的價格是基金的份額凈值,也就是每一份額基金的凈資產值,它是按照基金投資的股票、債券、其他有價證券的市場價格,加上保留的現金計算出來的。這樣的價格,與由交易雙方博弈而形成的價格不同。雙方博弈形成的價格,可以偏離價值,或者對買方有利,或者對賣方有利,這樣也就有了價格是便宜還是貴的問題。
如果基金的凈值低,投資者用同樣的投資金額可以買到較多的基金份額,這種數量上的錯覺,容易讓投資者以為買凈值低的基金是撿到了便宜。
我們假設:基金A,凈值1.5元;基金B,凈值1.1元。投資者投資10000元,可以買到6667份基金A,也可以買到9091份基金B。顯然,投資者如果投資基金B,可以買到更多的份額。但是,如果兩只基金采取了同樣的投資方式,獲得了同樣的收益率。一年以后,基金A擁有的股票漲了10%,凈值漲到了1.65元。 基金B擁有的股票同樣也漲了10%,凈值漲到了1.21元。這時,投資者手中基金的市值都是11000元。所以,當時無論是買基金A還是買基金B,結果都一樣,都是賺了10%。
因此,投資基金時要選擇未來增長性預期好的基金,而不要以便宜和貴為標準,為了買到更多的基金份額,而選擇所謂便宜的基金。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
來源: - 證券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