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女士今年四十多歲,以前她在銀行只買最保險的理財產品。從2006年開始,她聽別人說基金定投風險不大、負擔又輕,出于對養老的考慮,她選擇了捆綁工資卡,每個月定投1000元。在理財師的指導下,她投了指數型基金。
沒想到在去年,由于國內股市行情大好,羅女士的基金竟然賺了40%!樂得她合不攏嘴,以前她買的理財產品保本為多,收益率也就比同期存款利率高不了多少,但現在只要每個月少下一趟館子、少買一套衣服就可以凈賺這么多,羅女士同時期買的幾只股票還沒漲得這么好呢。這樣一來,她更堅定了自己定投的思路。去年十一月份資本市場有所震蕩,羅女士信心滿滿:“這樣我買不是更加合算?”
沒想到從今年年初開始,羅女士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了,身邊不少朋友看著股票在跌不是按兵不動就是減倉,而自己定投的基金凈值卻是“江河日下”,擔心收益越來越少。羅女士找到自己的理財師,想取消定投的業務。理財師提醒她,選擇基金定投就不應在意一時的輸贏,事實上即使是市場發生風險,跌了20%,但定投基金損失也只有5%到6%,可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鑒于羅女士投資風格比較穩健,理財師還建議她除了指數型基金,可以分一部分在偏債型基金上,這樣就更能起到分散風險的效果。想想自己這筆錢要養老還得等個十年,現在每月定投的金額也沒有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而逢低買入說不定在將來的市場上就更容易獲利,羅女士還是準備沉住氣,繼續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