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3-29 共1頁
張大鵬作
□辛婉
日前,新華社的一篇報道稱,職稱英語考試成了一些上班族的心病,不少職場人士吐槽職稱英語考試:“一輩子都不用,考有什么用?現在有幾個工作崗位需要用英文?更何況在這種應試機制下,就算死記硬背考過了,也不見得英語水平就有提高。”
曾有媒體報道,我國目前學習英語的人數幾乎超過了英語母語國家總人口,但從事同聲傳譯和書面翻譯的高端外語人才依然嚴重缺乏,能勝任中譯外工作的高質量人才缺口達90%。尷尬的現實說明,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外語的人,自然會去學,在用中學習,即使原來英語不好,也會越來越好。而如果工作與英語沒半點交集,就算原來英語底子好,長時間擱置,也會忘個干凈。
重證書而輕業務能力,是當前職稱評審制度存在的一個弊端。不少行業評職稱主要靠各種證書硬件,比如畢業證、繼續教育證、計算機證、職稱外語證等,論文、科研成果、獲獎證書也是一個都不能少。但顯然,這樣一刀切缺乏科學性。目前的職稱評定條件過多看重學歷、工作年限及英語考試等客觀因素,而忽略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作用更大的經驗、操作能力等水平的評判。當然,相比證書、論文、獎勵等,對于實際能力的評判顯然難度更高、工作量更大。但對于相關主管部門來說,這正是對其工作能力的考驗,更是其應盡之責。否則,僅憑幾項簡單的硬件加以評判,恐怕也難逃懶政之嫌。
職稱評定,應該更看重實際水平、能力和效率。如果一個人在所從事的專業中出類拔萃,卻沒有學好英語,根據目前的規定,根本不可能評上職稱;反之,一個英語不錯但專業平平、工作能力一般的人卻很可能順利地評上職稱,這顯然有悖職稱評審優勝劣汰的初衷。
利益,是職稱英語考試改革的另一個攔路石虎。早有媒體算過賬,以2002年為例,當年參加職稱英語考試的人數是400多萬,考試大綱和考試指定用書定價分別是38元和50元,即便以200萬考生計算,兩本考試用書的銷售額也將近2億元,而報名費等也很可觀。
在職稱考試考生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相關部門做得也不到位。全國統一的職稱英語考試將于本月29日開考,各地考生不斷收到販賣答案的短信、電話騷擾。對此,曾有全國人大代表提議“誰收集誰保護,誰泄露誰擔責”,發生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不論是主動泄露還是被動泄露,都要承擔責任。
近年來,民間要求取消職稱英語考試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英語考試只是民眾對現有職稱評價機制不滿的一個發泄口,主管部門有必要坐下來好好探討一下、認真思考一番,現有的職稱評審機制是不是真該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