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試題(四)
一、簡答題
1.口腔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口腔基本技術1項(25分)、基本急救技術1項(15分)。
1.巴斯刷牙法
2.血壓測量
正確答案:
一、BASS刷牙法
能夠有效清除齦緣附近及齦溝內的菌斑,適用于所有人群及實施過牙周手術的患者。刷牙要領:手持刷柄,刷毛指向根尖方向(上頜牙向上,下頜牙向下),刷毛端防止直指齦溝的位置,約與牙長軸呈45。角。輕度加壓使毛刷端進入齦溝,以短距離水平拂刷顫動牙刷,勿使毛端離開齦溝,至少顫動10次。然后將牙刷移至下一組2~3顆牙,注意重疊放置在上、下頜牙弓的唇、舌面的每個部位重復拂刷。最后將牙刷豎放在前牙舌、腭側牙面,使刷毛垂直并指向和進入齦溝內進行清潔。
二、測血壓
1.測量前囑受檢者安靜休息15min。測量時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裸露伸直并外展45°,掌心向上,肘部置于心臟同一水平;
2.檢查血壓計,尤其是血壓計是否打開,水銀柱頂端是否在"0"點水平,先將血壓計袖帶內的氣體驅盡,將袖帶平整地纏于患者上臂中部,袖帶下緣應距肘窩2~3cm,對著肱動脈,松緊程度以恰能放進一手指為宜。開啟血壓計水銀槽開關。
3.檢查者用手指置于肘窩上肱二頭肌腱內側觸及肱動脈搏動后,將聽診器體件置于該搏動處準備聽診,不要接觸袖帶,更不能塞在袖帶下。右手握住充氣氣囊關閉氣閥以適當速度向袖帶內充氣,邊充氣邊聽診,使血壓計的水銀柱均勻上升。待肱動脈搏動消失后保持水銀柱再升高20mmHg,此時停止充氣,旋開氣閥緩慢放氣,使水銀柱緩慢下降
4.注意肱動脈聽診中音響的變化,并觀察水銀柱升降的刻度,從動脈搏動無聲至聽到第一聲響,此時水銀柱所指示的刻度即為患者的收縮壓讀數;繼續放氣,當水銀柱降至聲音消失或聲音明顯改變時,水銀柱所指示的刻度即為舒張壓。
5.測量完成后,排盡袖帶內余氣,關閉氣閥,整理袖帶放回盒內,不再使用時應將血壓計向水銀槽方向傾斜45°,水銀柱回歸至"0"點水平以下時關閉水銀槽開關。
6.記錄血壓測量的結果正常血壓標準:
18歲以上成年人,收縮壓正常值90~140mmHg舒張壓正常值60~90mmHg
2.(一)輔助檢查結果判讀(共10分)
1.醫德醫風
某一藥品推銷員到一鄉鎮衛生院推銷抗生素,并承諾對自己所推銷的藥品給醫師一定的回扣作為醫師多開處方的報酬。如果你是上述中的醫生,你該如何去做?
A.目前醫師收入低,以回扣增加收入可以理解
B.醫師收回扣即增加了個人收入,又為醫院創收,一舉兩得
C.醫師應從實際病情出發,不能亂用藥,不應收回扣
D.多開藥,收回扣,是現在的市場經濟特點
2.牙髓活力測試牙髓電活力測試,對照牙右下尖牙測定結果為
13,測試牙左下尖牙測定結果為14,測試牙的牙髓狀態為
A.正常
B.敏感
C.無反應
D.遲鈍
3.X線片(略)
4.實驗室檢驗結果判讀
女,71歲,前來體格檢查。查血糖結果如下,請判斷有沒有問題。糖尿5.0mmol/24h
空腹葡萄糖6.3mmol/L餐后血糖(餐后th)8.9mmol/L(餐后2h)7.5mmol/L
A.以上指標有一項不正常
B.以上指標有兩項不正常
C.以上指標有三項不正常
D.以上指標均不正常
(二)病例分析(20分)
病例1患者,男,25歲。右側上牙齦緣發白一周。一周前體檢發現右上牙齦緣發白,患者用舌添及病損有粗糙感,從未治療。患者吸煙五年,每天吸煙8~10支。檢查:腭側齦緣白色角化斑塊0.5cm×0.8cm,表面見毛刺狀突起,周圍粘膜不充血,基底柔軟,病損周圍無殘根、殘冠及不良修復體。口腔其他部位粘膜正常。活檢組織病理表現為上皮單純增生:上皮過度角化,有角栓形成,棘層肥厚,上皮下散在炎癥細胞浸潤。
病例分析:
1.診斷及診斷依據
2.鑒別診斷
3.治療設計
病例2患者,男,44歲。左上后牙反復腫痛,牙齦起膿包6個多月。一年前左上牙曾有冷熱痛史。曾在外院治療過,6個月前進食時將治療過的牙咬斷,患牙反復腫痛,牙齦出現膿包。檢查:殘根,根管外露,叩診異樣感。
頸部楔狀缺損并發深齲,探已穿髓;冷、熱測無反應,叩診異樣感,松動I度間頰側牙齦進根尖部有一瘺管口。X線片示:兩牙根尖周均有透射影像,直接約5mm×5mm,邊界不清,形狀不規則,至牙齦瘺管口插入牙膠尖,再拍X線片,顯示牙膠尖指向根尖處。
病例分析:
1.診斷及診斷依據
2.鑒別診斷
3.治療設計
正確答案:
(一)
1.醫德醫風
答案:C
2.牙髓活力電測試:
答案:A解析:讀數<20,對照牙與測試牙相比較,讀數差在10以內為正常。
3.X線片(略)
4.實驗室檢驗結果:
答案:A解析:尿糖正常值為0.56~5.0mmol/24h,空腹葡萄糖為3.9~6.4mmol/L,餐后th血糖應為7.84~8.96mmol/L,餐后2h血糖應恢復空腹正常水平,該患者2h血糖未恢復正常。(二)病例分析
病例1答案:
1.診斷(疣狀型)白斑
2.診斷依據口腔粘膜單發的白色斑塊,表面毛刺狀。吸煙;組織病理所見證實。
3.鑒別診斷①白色角化證:有明確發病原因:局部殘根、殘冠及不良修復體的機械摩擦、刺激。口腔粘膜出現了白色斑塊在去除局部機械刺激后,病損可消退。②扁平苔蘚:磨損常常對稱性。病理表現: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基底細胞變性,壞死液化,基底膜下有大量淋巴細胞成帶狀浸潤。
4.治療設計①戒煙;②切除病損;③追蹤觀察。
病例2答案:
1.診斷慢性根尖周膿腫(有瘺型)
2.診斷依據①牙齦上有指向該牙根尖病變區的瘺管口;②X線片顯示:根尖周病變不規范,邊界不清;③牙體疾患,牙髓壞死
3.鑒別診斷①慢性根尖周炎:X線片顯示,瘺管并非來自根尖;②慢性根尖周肉芽腫:牙齦無瘺管,X線片顯示,根尖周圓形透射區,邊界清楚;③慢性根尖周囊腫,X線片顯示,根尖周圓形透射區周圍被一圈清晰的骨白線包繞,開髓后可有黃色清亮液體溢出,涂片鏡檢可有膽固醇結晶。
4.治療設計①根管治療,充填頰頸部缺損,觀察根尖病變的修復情況后酌情修復;②拔除后義齒修復
3.病史采集(20分);無菌操作(2分)及口腔檢查(8分)。
1.洗手戴手套
2.口腔粘膜消毒
3.探診
4.捫診
5.咬合關系檢查
正確答案:
一、洗手、戴手套
(一)洗手
1.先用肥皂作一般性的洗手,即①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摩擦;②手心對手背及兩手交疊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⑤彎曲個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⑥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2.再用無菌毛刷蘸煮過的肥皂水刷洗手和臂,先從指甲溝、指甲縫、指蹼開始到肘上10cm處,兩臂交替刷洗。
3.一次刷完后,手指朝上肘朝下,用清水沖洗手臂上的肥皂水。
4.反復刷洗三遍,共約10min。
5.用無菌毛巾從手到肘部擦干手臂,擦過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擦手部。然后將手和前臂浸泡
于70%乙醇5min,浸泡范圍在肘上6cm處。
6.浸泡時,用桶內毛巾輕擦洗5min取出,待其自干.
7.洗手消毒完成后,保持拱手姿勢,手臂不應下垂,也不可接觸未經消毒的物品,否則即應重新洗手。
(二)戴手套
取出手套內無菌滑石粉包,輕輕地敷擦雙手,使之干燥光滑。用左手自手套夾內捏住手套套口翻折部,將手套取出。先用右手插入右手手套內,注意勿觸及手套外面,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幫助左手插入手套內。已戴手套的右手不可觸碰左手皮膚。將手套翻折部翻回蓋住手術衣袖口,用無菌鹽水沖洗干凈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二、口腔粘膜消毒
操作:1.首選用鑷子夾住準備好的干棉球擦干局部粘膜,防止唾液稀釋消毒劑。
2.用無菌手術鉗夾住無菌棉球,放人盛有消毒液(如1%碘酊,75%乙醇,0.1%氯已定,0.5%碘伏)。待棉球浸透后取出稍等片刻避免消毒液滴到消毒區外。如使用復合碘消毒棉簽則直接開封拿出棉簽即可使用。
3.以手術區中心或患牙開始,向周圍環繞式擴展涂藥,不可遺留空白,且要保證手術區消毒范圍足夠大。
4.如用1%碘酊消毒,應用70%乙醇脫碘。注意感染傷口的消毒順序,應從清潔部位開始向患處涂擦。
三、口腔檢查
(一)物品準備
綜合治療臺,檢查盤(口鏡、鑷子、探針),紗布,手套,唇頰牽引器,蠟片,咬合紙。調整椅位檢查上頜時,患者的上頜平面與地面成450,高度與醫生肘部平齊,檢查下頜時,患者的下頜平面與地面平行,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或右后方。
(二)檢查內容包括
1.口腔前庭的唇頰牙齦粘膜及唇頰溝的情況;觀察唇、頰系帶有無移位或異位;注意腮腺導管乳頭有無異常分泌或出血。
2.腭:軟腭、硬腭、懸雍垂、腭舌弓的粘膜形態及運動情況;檢查發音、吞咽、吹哨等功能,運動中有無腭咽閉合不全及語音異常。
3.舌:檢查舌體和粘膜,仔細觀察舌體、舌緣、舌背及舌腹的粘膜、舌苔、舌形、大小及味乳頭的情況,注意舌系帶有無過短;舌的運動是否正常。味覺的功能。
4.口底讓患者抬起舌尖,充分暴露口底,檢查粘膜有無炎癥、腫塊、剝脫、癍痣及舌下腺、頜下腺導管、乳頭有無腫大與異常分泌。
5.牙及咬合:檢查開口度,觀察有無錯頜骨畸形、骨折、腫瘤及顳下頜關節疾病,張口受限分為三度。①輕度張口受限: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離為2-3cm;②中度張口受限: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離為1~2cm;③重度張口受限: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離<1cm。
四、探診
以握筆式握住探針,持探針要穩,要有支點,探診力度要適中。齲病探診,用尖頭探診檢查面、頰舌面、及鄰面,牙周探診,用牙周刻度探針檢查記錄近中頰、舌點,頰、舌點,遠中頰、舌點。
五、捫診
患者端坐,術者站于側方或前方,
1.雙手同時捫診,對比顏面部肌肉運動時兩側肌肉的情況;
2.雙手捫診兩側眼眶、顴骨、鼻骨、下頜升支、下頜角及下頜體,檢查其大小、對稱、隆起、缺損、壓痛等;
3.術者站于患者前方,對唇、加、舌、口底檢查,將雙手或兩指分別置于病變區的兩側做雙手合診,用雙合診法檢查頜下腺、舌下腺是否肥大、對稱,有無腫塊,導管有無結石;
4.讓患者端坐,頭低向前方,術者站于患者右前或右后方從枕部開始一次檢查淋巴結,順序是耳后、耳前、腮腺、頰部、頜下、頦下,再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及后緣按各解剖區檢查,注意淋巴結的部位、數目、大小、硬度、活動度、有無粘連、壓痛等;
5.以示指、中指、環指平觸檢查腮腺
6.檢查顳下頜關節,術者站于患者前方或后方。雙手同時進行,將雙手示指分別置于兩側耳屏前、髁突的外側面,患者做開閉口運動,判斷髁突的活動度,有無彈響、摩擦、壓痛。
7.用手指捫壓牙齦,觀察齦溝內有無炎性滲出;捫壓牙槽骨板的軟組織,判定根尖區有無疼痛、膿腫。
六、咬合關系檢查
讓被檢查者反復做不同的咬合動作,分三個方面檢查被檢查者的咬合關系
1.正中頜位關系上下第一磨牙是否為中性關系,上下牙列中線是否一致,上下前牙是否有接觸,它們的覆和覆蓋關系是否正常,左右側平面是否均勻。
2.息止頜位關系比較息止頜位關系時和正中頜位的關系,注意上下牙列中線是否有改變,頜間隙的大小有無異常;
3.干擾的檢查被檢者做正中咬合和前伸、側向咬合時是否有牙尖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