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答案:
(一)
1.醫德醫風
答案:A
2.牙髓活力熱測試
答案:D解析:測試牙不對照牙疼痛反應程度弱,因此應記為遲鈍
3.X線片(略)
4.實驗室檢驗結果
答案:D解析:患者血清鉀(正常3.5~5.Immol/L)、血清鈉(正常135~147mmol/L)、血清氯化物(正常95~105mmol/L)均在正常范圍。尿酮體微量。病例1答案:
1.診斷:慢性齦緣炎(邊緣性齦炎、單純性齦炎)
2.診斷依據:①牙齦邊緣及齦乳頭呈暗紅色,邊緣圓鈍②觸及牙齦易出血③無牙周袋及附著喪失④X線檢查牙槽嵴頂未見吸收
3.鑒別診斷:早期牙周炎:可探及釉牙骨質界;X線檢查:牙槽嵴頂可見吸收
4.治療設計:①口腔衛生宣教
②齦上潔治
③定期復查,維護治療
病例2答案:
診斷:上牙列缺失
治療設計:1原因:后堤區及上總唇頰側邊緣封閉不夠,某些系帶區緩沖不夠。
緩沖措施:確定后堤區位置,取印模時注意肌功能整塑;戴牙時注意上總邊緣系帶切跡處的緩沖。
2.原因:力過大;反。下牙過陡牙尖;避免措施:調磨下頜過陡牙尖,調整曲線;上總基托加鑄網或鑄造托;調,消除耠干擾。
2.口腔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口腔基本技術1項(25分),基本急救技術1項(15分)。
1.頜面部繃帶包扎技術
2.吸氧術
正確答案:
一、頜面部繃帶包扎技術
1.十字法用繃帶由額至枕部環繞兩周,繼而反折經一側耳前腮腺區向下,經頜下、頦部至對側耳后向上,再經頂部向下至同側耳后繞頜下、頦部至對側耳前;如此反復纏繞,最后再如前額在枕部的環繞,以防止繃帶滑脫,止端以膠布固定。纏繞時勿使耳郭受壓,以防止疼痛或局部壞死。
2.單眼法與鼻根部健側先至一上下斜行的短繃帶或紗布條,并在患側耳周墊以棉墊或紗布,以免包扎時壓迫耳郭。繃帶至額部開始先環繞額枕部兩圈,繼而斜經頭后繞至患側耳下并斜行向上經同側頰部、眶下至鼻背、健側眶上,如此環繞數圈,每圈覆蓋前一層繃帶的1/3
~1/2,直至包扎妥善為止,最后再繞頭周一圈,以膠布固定,將留置的繃帶換紗布條打結收緊,以裸露健眼。面部繃帶常用于上頜骨、面、頰部手術后的傷口包扎。
二、人工呼吸術
(一)人工呼吸術指征
1.無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者,如呼吸停止、心搏驟停。
2.因創傷或意外打擊引起的呼吸麻痹者和(或)意識喪失,如麻醉、電擊、中毒、頸椎骨折及其他傷病等。
(二)術前準備
1.判斷有無自主呼吸。將耳朵貼近患者口鼻,仔細傾聽有無呼吸音或感覺患者口鼻有無氣體溢出,觀察胸部有無起伏,時間10s以內。如確定無自主呼吸立即開始搶救。
2.迅速將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如在軟床上搶救則應在患者背部加墊木板。
3.準備清潔手帕或紗布一塊備用
(三)操作方法
1.暢通氣道是開展人工呼吸術的先決條件①操作這位于患者一側,松開患者衣領及褲袋..②讓患者取仰臥位,用"仰頭抬頦"法使患者氣道盡量處于水平面。即操作者一手插入患者頸后向上托,一手按壓其前額使頭部后仰,使頸向后伸,向前上拉下頜骨,把舌向外拉出。③清除患者口鼻腔異物,包括義齒、分泌物、嘔吐物及其他異物。
2.口對口吹氣①用兩層紗布蓋于患者口上,用壓前額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閉患者雙側鼻孔,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患者下頜,使下頜尖與耳垂的連線與地面垂直,讓患者的口腔打開。②操作者深呼一口氣后,張開口貼緊并完全包住患者的口部,用力向患者口內吹氣,使患者胸部隨吹氣出現擴張(如在模擬人上進行,吹氣后應見綠燈亮起方為有效)。③一次吹氣完畢后立即與患者口部脫離,吸入新鮮空氣,準備做下一次吹氣,此時應放松捏鼻的手并使患者張口,以便患者自然呼氣。④從新捏閉患者雙側鼻孔,重復向患者口內吹氣的動作。⑤成人吹氣頻率為12~16/min、兒童為20/min。呼吸與心外按壓比例為2:30。
(四)注意事項
1.保證氣道不漏氣。注意吹氣時必須捏閉患者雙側鼻孔,術者口腔緊貼并完全包住患者的口部,這樣吹氣量不會減少。
2.保證肺充氣有效。吹氣時需同時觀察患者胸壁的起伏,感覺患者的呼吸道阻力,注意吹氣間歇有無呼氣,隨時掌握急救進展。
3.保持氣道始終通暢。排出和預防各種氣道阻塞的情況,如舌后墜;呼吸道、粘液、嘔吐物未排出等使呼吸道梗阻的原因。
4.除非確實證明患者已經死亡,否則人工呼吸不得隨意停止。
3.病史采集(20分);無菌操作(2分)及口腔檢查(8分)
1.洗手戴手套
2.口腔粘膜消毒
3.叩診
4.松動度檢查
5.顳下頜關節檢查
正確答案:
一、洗手、戴手套
(一)洗手
1.先用肥皂作一般性的洗手,即①、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摩擦;②手心對手背及兩手交疊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⑤彎曲個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⑥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2.再用無菌毛刷蘸煮過的肥皂水刷洗手和臂,先從指甲溝、指甲縫、指蹼開始到肘上10cm處,兩臂交替刷洗,
3.一次刷完后,手指朝上肘朝下,用清水沖洗手臂上的肥皂水
4.反復刷洗三遍,共約10min
5.用無菌毛巾從手到肘部擦干手臂,擦過肘部的毛巾不可再擦手部。然后將手和前臂浸泡
在70%乙醇5min,浸泡范圍在肘上6cm處。
6.浸泡時,用桶內毛巾輕擦洗5min取出,待其自干
7.洗手消毒完成后,保持拱手姿勢,手臂不應下垂,也不可接觸未經消毒的物品,否則即應重新洗手。
(二)戴手套
取出手套內無菌滑石粉包,輕輕地敷擦雙手,使之干燥光滑。用左手自手套夾內捏住手套套口翻折部,將手套取出。先用右手插入右手手套內,注意勿觸及手套外面,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幫助左手插入手套內。已戴手套的右手不可觸碰左手皮膚。將手套翻折部翻回蓋住手術衣袖口,用無菌鹽水沖洗干凈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二、口腔粘膜消毒
操作:1.首選用鑷子夾住準備好的干棉球擦干局部粘膜,防止唾液稀釋消毒劑。
2.用無菌手術鉗夾住無菌棉球,放入盛有消毒液(如1%碘酊,75%乙醇,0.1%氯已定,0.5%碘伏)。待棉球浸透后取出稍等片刻避免消毒液滴到消毒區外。如使用復合碘消毒棉簽則直接開封拿出棉簽即可使用。
3.以手術區中心或患牙開始,向周圍環繞式擴展涂藥,不可遺留空白,且要保證手術區消毒范圍足夠大。
4.如用1%碘酊消毒,應用70%乙醇脫碘。注意感染傷口的消毒順序,應從清潔部位開始向患處涂擦。
三、口腔檢查
(一)物品準備
綜合治療臺,檢查盤(口鏡、鑷子、探針),紗布,手套,唇頰牽引器,蠟片,咬合紙。調整椅位檢查上頜時,患者的上頜平面與地面成45。,高度與醫生肘部平齊,檢查下頜時,患者的下頜平面與地面平行,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或右后方。
(二)檢查內容包括
1.口腔前庭的唇頰牙齦粘膜及唇頰溝的情況;觀察唇、頰系帶有無移位或異位;注意腮腺導管乳頭有無異常分泌或出血。
2.腭:軟腭、硬腭、懸雍垂、腭舌弓的粘膜形態及運動情況;檢查發音、吞咽、吹哨等功能,運動中有無腭咽閉合不全及語音異常。
3.舌:檢查舌體和粘膜,仔細觀察舌體、舌緣、舌背及舌腹的粘膜、舌苔、舌形、大小及味乳頭的情況,注意舌系帶有無過短;舌的運動是否正常。味覺的功能。
4.口底讓患者抬起舌尖,充分暴露口底,檢查粘膜有無炎癥、腫塊、剝脫、癍痣及舌下腺、頜下腺導管、乳頭有無腫大與異常分泌。
5.牙及咬合:檢查開口度,觀察有無錯頜骨畸形、骨折、腫瘤及顳下頜關節疾病,張口受限分為三度(1)輕度張口受限: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離為2~3cm;(2)中度張口受限: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離為1~2cm;(3)重度張口受限: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離為<1cm。
四、叩診
用金屬柄或鑷子的末端進行,垂直叩擊前牙的切緣、后牙的面,檢查根尖區的炎癥;側方叩擊牙齒的頰、舌面,檢查牙周膜的炎癥。先叩擊健康的對照牙后檢查患牙。叩診力量要適中并且由輕到重,檢查叩擊聲音有無異常,被檢查牙有無疼痛,并記錄。無疼痛記錄為叩痛(一),輕度叩痛(+),度叩痛為(++),重度叩痛為(+++)。
五、松動度檢查
用鑷子夾持前牙的切緣或將鑷子置于磨牙的面窩溝,做頰舌向及近遠中向運動,判斷牙齒的松動度。松動度的判定標準有兩種。
1.按牙冠松動方向評價,分為三度
I度松動:頰(唇)、舌(腭)方向松動
②Ⅱ度松動:近遠中向及頰(唇)、舌(腭)方向松動
③Ⅲ度松動:近遠中向,頰(唇)、舌(腭)及垂直方向均有松動
2.按牙冠松動的幅度評價
①I度松動:松動幅度在1mm以內
②Ⅱ度松動:松動幅度在2mm以內
③Ⅲ度松動:松動幅度大于>2mm
六、顳下頜關節檢查
顳下頜關節的檢查,需要讓患者做開閉口運動,并做下頜的前伸,與側方運動,檢查以下幾個方面
1.關節動度以雙手示指分別觸摸兩側的顳下頜關節區,讓患者做開閉口運動,檢查髁突的活動度;注意兩側是否對稱,是否有關節彈響、疼痛。還可將雙手小拇指末端放在兩側外耳道內在讓患者做開閉口,對比兩側髁突運動的差別以及對兩側外耳道沖級的強度是否一致。對有關節彈響或壓痛的患者要注意觀察彈響的性質,出現的階段,疼痛的部位、性質及觸發區,疼痛是否與彈響伴隨。
2.開口度和開口型讓患者做開閉口運動,觀察開閉口的方式是否為垂直向下,開口度是否在正常范圍內(參見口腔一般檢查中的"檢查內容"部分),閉合時是否恢復原位。
3.下頜側方運動讓患者做下頜的側方運動,注意左右是否對稱,側方運動范圍是否正常。
4.咀嚼肌檢查檢查顳肌、咬肌等咀嚼肌群的收縮力,觸壓其有否疼痛,觀察其兩側是否對稱、協調。在口內可按咀嚼肌的解剖部位,捫觸顳肌的前份(下頜升支前緣向上)、翼外肌下頭(上頜結節后上方)和翼內肌下部(下頜磨牙舌側的后下方及下頜支的內存面),進行左右比較,檢查有無壓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