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3 共1頁
P1:(二)1.氨基酸的一般結構式:第5行由“D系和L系兩種構型”變為“D-型和L型兩種構型”
第6行由“D系氨基酸”改為“D型氨基酸”
P2:(一)肽鍵與肽鏈:第8行末,增加內容“如谷脘苷肽”
(三)二級結構:第3行由“β-轉角等”改為“β-轉角和無規卷曲等”
P3:第2行由“它的Fe離子配位與組氨酸相連”改為“它的Fe離子以配位鍵與組氨酸相連”
P4:2.重金屬鹽沉淀蛋白質:第1行由“如:Ag、Hg2+、Cu2+、Pb2+”改為“如Ag、Hg2+、Pb2+”
P7:5.維生素B12和葉酸的生理功能:由“維生素B12又稱鈷胺素”改為“維生素B12因含(Co)又稱鈷胺素”
P11:(二)底物濃度:第1行由“如果我們用底物濃度”改為“如果用底物濃度”
第2行由“反應速度(V)”改為“反應速度(v)”
米氏方程由“V=————”改為“v=————” (大寫變為小寫)
(六)抑制劑:第2行由“稱為酶的抑制劑”改為“稱為酶的抑制劑(I)”
P16:第五節生物氧化(一)生物氧化的概念第3行由“過氧化物酶體(微粒體)”改為“過氧化物酶體”
P20:2、脂酰CoA轉入線粒體:第10行由“脂酸氧化分解功能增多”改為“脂肪酸氧化分解功能增多”
3.由“飽和脂酸的β-氧化”改為“飽和脂肪酸的β-氧化”
P21:3.酮體生成的意義:第3行由“脂酸分解增多”改為“脂肪酸分解增多”
(二)合成原料:第2行由“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脂酸”改為“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脂肪酸”
P22:(一)蛋白質的生理功能:第3行由“及一些神經介質的重要原料”改為“及一些神經遞質的重要原料”
第二章 生理學
P31:(一)單純擴散:第1行由“脂溶性的小分子…。,稱為單純擴散”改為“單純擴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
第3行由“O2和CO2等氣體分子”改為“O2和CO2等氣體分子以及小分子等”
(二)易化擴散:第2行由“分為以下兩種類型”改為“可分兩種類型”
(三)主動轉運:由“主動轉運是指細胞膜通過本身的某種代謝耗能過程,將某物質的分子或離子由膜的低濃度一側移向高濃度一側的過程。……的主動轉運過程”改為“主動轉運是指細胞通過本身的代謝耗能過程,將某物質由膜的低濃度一側移向高濃度一側的過程。……。的原發性主動轉運過程。”
(三)1.原發性主動轉運:第1行由“ATP產生的能量”改為“ATP釋放的能量”
第2行由“進行跨膜轉運的過程”改為“跨膜轉運的過程”
第4行由“并能利用此能量進行Na+和K+逆濃度梯度的主動轉運,因而鈉泵就是一種被稱Na+-K+-ATP酶的蛋白質”改為“并能利用此能量逆濃度梯度主動轉運Na和K,因而鈉泵本身是Na+-K+-ATP酶”
第9行由“一個活體細胞,其細胞內、外各種離子的濃度有很大的差異。”改為“一個活體細胞內、外各種離子的濃度有很大的差異。”
P32:第2行由“于是將細胞內多于的Na+移出膜外,同時把細胞外多于的K+移入膜內”改為
“于是將細胞內多于的Na+移出胞外,同時把細胞外多于的K+移如胞內。”
P32:鈉泵活動的意義:①由“鈉泵活動造成的細胞內高K+,是………”改成“鈉泵活動維持的細胞內高K+是…………”
③由“供其他耗能過程利用”改為“供其他耗能過程利用,如繼發性主動轉運過程。”
(四)由“出胞和入胞”改為“膜泡轉運”
由“細胞對一些大分子的物質或固態,液態的物質團塊”改為“膜泡轉運細胞通過形成囊泡跨膜轉運大分子物質或固態、液態物質團塊的過程”
興奮性
(1)相對不應期:第1行由“細胞有可能產生新的興奮”改為“細胞有可能產生在興奮”
(4)低常期第1行:由“才能引起興奮,……興奮才能完全恢復”改為“才能引起再興奮……。興奮才能完全恢復,以閾刺激一起一次新的興奮。”
P33:(1)靜息電位:第2行由“大都在-10~-100mV之間”改為“-100~-10mV之間”新東方在線醫學網
(2)動作電位第2行由“0.5~2.0毫秒……的脈沖樣變化,稱為峰電位”改為“0.5~2.0ms………的電脈沖,稱為峰電位。”
第5行由“當它們受到一次閾電位(或閾上刺激)時膜內原來存在的負電位將迅速消失,并變成正電位,…。由原來的-70~-90mV變為+20~+40mV的水平,由原來的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原有的負電位狀態,這就構成了動作電位的下降支。”改為“當細胞受到一次閾刺激(或閾上刺激)時膜內電位升高,原來存在的負電位將迅速消失,病變成正電位,…。由原來的-70~-90mV上升為+20~+40mV的水平,由原來的”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原有的極化狀態,構成動作電位的下降支。”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產生原理:第一行增加“跨膜電位的形成取決于細胞膜兩側離子分布的差異與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變化。”
(2)動作電位和Na+平衡電位2)下降支的形成
第3行由“使膜內外電位又回復的靜息電位水平,從而形成…。”改為“使膜內電位又回復到靜息電位水平,…。”
P34:(三)極化、去極化、超極化、復極化和閾電位的概念
新增加“細胞生物電運動表現為膜兩側電荷分布改變。”
2.去極化:由“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稱為…。”改為“負值減小,即膜內電位升高的方向變化,稱為…。”
3.超極化:由“負值增大的方向變化,稱………”改為“負值增大,即膜內電位降低的方向變化,稱為………”
P34:(四)興奮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的特點
2.絕緣性由“…………互不干涉”改為“……互不干擾。”
6.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由“…………結構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改為“機構和功能均未被破壞”
P35:第一行由“通透性增加………這一電位變化稱為終板電位……”改為“通透性增大,………這一局部電位變化稱為終板電位”
2.傳遞特點①第2行由“化學物質進行的,…”改為“化學物質(神經遞質)進行的,…”
(二)興奮-收縮偶聯
第2~4行由“興奮-收縮偶聯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步驟,………興奮-收縮耦聯的結構基礎是…。”改為“骨骼肌興奮-收縮偶聯至少包括…,………骨骼肌興奮-收縮偶聯的結果基礎是………”
第5行由“…而是由于細肌絲向粗肌絲之間滑行的結果”改為“…而是由于肌中細肌絲與粗肌絲之間相對滑行的結果。”
P36:(二)血量、血液的組成。血細胞比容
第4行由“低分子物質”改為“………和小分子物質”
(三)血漿、血清的概念以及血液的理化性質
第2行由“…。血凝塊發生回縮所釋放處的淡黃色………”改為“血凝塊發生回縮所析出的…。”
P37:2.(2)白細胞的功能:
第2行由“特別是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改為“特別是化膿性星君入侵的第一防線”
3血小板的數量及基本功能
(2)血小板的功能第2行由“第一階段是受損傷的血管收縮……”改為“第一階段可使局部受損傷的血管收縮……”
P38ABO血型系統的分型原則
第2行由“在人類血清中含有與其相對應的兩種抗體,即…”改為“在人類血清中含有與其子昂對應的兩種抗體(凝集素),即…。”
P39表2-2分期一欄由“收縮期/舒張期”改為“心室收縮期/心室舒張期/心房收縮期”
(三)1.心輸出量第3行由“它等于心率與搏出量的乘積”改為“搏出量與心率的乘積”
②心指數第3行由“心指數是分析比較不同個體之間………”改為“心指數是比較………”
④心臟做功量:第1行由“可以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改為“可以用搏出一定量血液所增加的…。”
第4行、第5行:改為≈
P40:第2行由“血液比重為1.055計算,每搏功為0.847J;而每分功為63.5J/min”改為“則左心室每搏功為0.8.0J;而每分功則為60.2J/min
2.影響心輸出量的影響(1)前負荷對搏出量的影響
(2)第2行此時神經………
(4)第5行表格內容
P41:(四)1.第1行“這種屬于…”改為“屬于”
2.第2行增加“其0期為去極化,1~4…。”
P42:2.心肌的新分性:第1行
(2)(3)變化
(3)第5行:病理性異常刺激“”改為“異常刺激”
(六)2.QRS波群增加“Q/R、S”
P43:6.QT間期第1行:“代表從心室…。”改為“反映從…”
7.應與基線改為應與等電位基線
二、血管生理
(一)第4行~第7行
(二)第9行,半月瓣改為“主動脈瓣關閉,心室射血停止”
第六章 呼吸系統
第四節 呼吸衰竭
1.P220,“(四)肺炎的診斷程序——2,評估嚴重程度”:“血小板減少<100×109”中的“100”有變化,舊版為“10.0”。但是新版的數值可能有誤,請核實。
2.P220,“(四)肺炎的診斷程序——3.確定病原體”中,新版在舊版的基礎上多加了“⑧血清學檢查:…”
3.P220,新版從舊版“(四)肺炎的診斷程序”中分出了“(五)治療”,從舊版的“抗感染治療是肺炎的最主要環節……或氨基苷類。”。內容與舊版無變化。
4.P223,“(一)病理—2.組織分型—(2)鱗狀細胞癌”,新版刪除了“在肺癌中最為常見,約占50%.”
5.P223,“(一)病理—2.組織分型—(3)腺癌”,新版刪除了“淋巴轉移則較晚發生,預后差。
6.P226,“(五)治療原則——1.手術治療”:舊版“然而,目前所有的各種治療肺癌的方法效果均不能令人滿意,必須適當地聯合應用,進行綜合治療以提高肺癌的治療效果。”新版改為“然而術后應根據病理及分期進行綜合治療以提高肺癌的治療效果。”
7.P226,“(五)治療原則——1.手術治療”:舊版“如患者的腫瘤能手術切除且無腫瘤學及胸部手術原則的限制,可以選擇電視輔助胸腔鏡外科手術(VATS),但其對設備條件要求高,技術難度及風險大。如身體狀況不允許,則可以行局限性切除(首選肺段切除,或行楔形切除)。”新版改為“技術難度及風險大。如身體狀況不允許,則可以行局限性切除(首選肺段切除,或行楔形切除)。隨著技術成熟及設備改進,電視輔助胸腔鏡外科手術(VATS)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肺癌的外科治療。”
8.P227,“(五)治療原則——2.放射治療”:舊版“腺癌和細支氣管肺泡癌最低。”新版改為“腺癌低”。
9.P239,“(三)輔助檢查—1.胸腔積液檢查—(1)外觀”:舊版:“比重<1.016~1.018”新版:“比重<1.018”
10.P239,“(三)輔助檢查—1.胸腔積液檢查—(3)蛋白質”:舊版:“漏出液的蛋白含量較低(<30g/L)”。新版:“漏出液的蛋白含量較低(<25g/L)”
11.P247“7.胸腔閉式引流術的方法—(6)”:舊版“由于氣胸復發率高,為了預防復發,可胸腔內注入硬化劑,產生無菌性胸膜炎癥,使臟層和壁層胸膜粘連,從而消滅胸膜腔間隙。主要適應于不宜手術或拒絕手術的下列患者:①持續性或復發性氣胸;②雙側氣胸;③合并肺大泡;④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者。”新版“胸膜粘連療法主要適應于:①持續性或復發性氣胸;②交通性氣胸經胸腔閉式引流管及負壓吸引失敗者;③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者。”
12.P247“7.胸腔閉式引流術的方法—(6)”:舊版“用生理鹽水60~100ml”,新版“用生理鹽水100ml”。舊版“盡可能使肺完全復張。”新版“要求使肺完全復張或者胸腔閉式引流液<200ml/d時應用。”舊版“若一次無效,可重復注藥。”新版沒有此句話。
第七章 心血管系統
心臟驟停
1.P254,“(二)心臟驟停的急救措施_——(2)早期心肺復蘇——1)胸外按壓”新版“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中斷。若中斷也應將中斷控制在10s內。”舊版沒有“若中斷也應將中斷控制在10s內。”這句話。
2.P257,表7-1,“Ⅰ級分級依據”舊版“無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新版為“無肺部啰音”。“Ⅳ級分級依據”舊版“休克”,新版“心源性休克”。
3.P262,2)洋地黃類藥物——適應證:舊版“也可用于心衰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顫動患者。”新版改為“也可用于收縮性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患者。
4.P262,洋地黃中毒的治療措施:有調整。
5.P265,(四)治療——3.減慢心室率:有變化。
P430-P618
第十章
四、異位妊娠
1.P430(五)治療刪除期待療法一段
2.P430手術治療第二行“如血hCG>3000IU/L”,去年無具體數值。其后增加“有胎心搏動”。
五、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3.P431手術治療第三條原為“腹腔鏡手術:是今年治療異位妊娠的主要方法”現為“輸卵管手術:經腹或經腹腔鏡完成,是近年治療異位妊娠的主要方法。
4.P431妊高癥概念“本病是孕產婦和圍產兒病率及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5.P高危因素與病因:1.第二點“孕婦年齡過小或大于40歲”,刪除第9、10兩點。第8點后為“以上因素均與該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6.P431(六)刪除(4),(5)改為(4)。
7.P435六、前置胎盤病因增加“④不良生活習慣。⑤輔助生殖技術受孕。⑥子宮形態異常。”
8.P436(七)處理原則增加“兇險性前置胎盤處理,應當在有條件的醫院。”
9.(七)處理1.期待療法,第一點改為“一般處理:取側臥位,絕對臥床休息,血止后方可輕微活動,禁止性生活、陰道檢查及肛查;密切觀察陰道流血量。胎兒電子監護儀監護胎兒宮內情況。每日間斷吸氧,每次20分鐘;糾正孕婦貧血,血紅蛋白低于70g/L時,應輸血,使血紅蛋白≥100g/L,血細胞比容>0.03.維持正常血容量。”第二點改為“藥物治療:必要時給予地西泮等鎮靜劑。出血時間久,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估計孕婦近日需終止妊娠,若胎齡<34周,促胎肺成熟。”
增加“2.緊急轉運如患者陰道流血多,懷疑兇險性前置胎盤,當地無醫療條件處理,應建立靜脈通道,輸血輸液,止血,抑制宮縮,由有經驗的醫師護送,迅速轉診到上級醫療機構。”
終止妊娠改為第3點。加“妊娠35周以后,前置胎盤出血率上升,可適時終止妊娠。妊娠36周以后擇期終止妊娠,圍產兒結局明顯好于等待至36周以上自然臨產者。”
終止妊娠指征①改為“孕婦反復發生多量出血甚至休克者”。“③胎兒成熟度檢查提示胎兒肺成熟者”④改為“胎齡在妊娠34~36周,出現胎兒窘迫征象,或胎兒電子監護發現胎心異常、監測胎肺未成熟者,經促胎肺成熟處理后;”刪除第5點。第6點改為⑤。
終止妊娠中剖宮產刪除“是處理前置胎盤的重要手段”。
終止妊娠中剖宮產
指征歸為1)②“部分性和邊緣性前置胎盤出血量較多,先露高浮,胎齡達妊娠36周以上,短時間內不能結束分娩;③有胎心、胎位異常。術前積極糾正貧血,預防感染等,備血,做好處理產后出血和搶救新生兒的準備。”
增加“2)子宮切口的選擇:原則上應避開胎盤,可參考產前B型超聲胎盤定位:①胎盤附著于子宮后壁,選擇子宮下段橫切口;②附著于側壁,選擇偏向對側的子宮下段橫切口;③附著于前壁,根據胎盤邊緣所在,選擇子宮體部縱切口、子宮下段縱切口娩出胎兒,也可在子宮下段安放止血帶。
3)防止產后出血:胎兒娩出后,立即子宮肌壁注射縮宮素,等待胎盤剝離,必要時徒手剝離胎盤,并徒手按摩子宮,以減少子宮出血。縮宮素不能奏效時,可選用前列腺素類藥物。亦可采用其他方法,乃至子宮切除術。
4)胎盤植入的處理:在切開宮壁前,子宮下段處有局限性怒張血管,或前置胎盤著床在前次剖宮產切口處,則應高度懷疑胎盤植入。在備足血液,做好搶救產婦和新生兒的準備后,選擇子宮體部切口取出胎兒,仔細檢查胎盤是否植入。若為部分性植入可行梭形切口切除部分子宮肌組織,用可吸收線縫合止血;若為大部分植入、活動性出血無法糾正時,應行子宮次全或全切術。“
刪除:處理(3)陰道分娩“人工破膜后,胎頭下降壓迫胎盤前置部分而止血,并可促進子宮收縮加速產程。”其后一句改為“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不理想,仍有出血或分娩進展不順利,應立即改行剖宮產術”。
七、胎盤早剝
1.病因增加(5)其他:高齡、經產婦、吸煙、吸毒、血栓形成傾向、代謝異常。
2.臨床表現下第一行“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國外將胎盤早剝分為3度。”改為“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胎盤早剝分為3度”,刪除“國內分為輕(Ⅰ度)、重(Ⅱ度、Ⅲ度)兩型”。(1)刪除輕型,改為“Ⅰ度”,“多見于分娩期,”后加“以外出血為主。”
3.并發癥增加“5.胎兒宮內死亡。”
4.(七)末尾增加“;可遺留神經系統發育缺陷、腦性麻痹等。”
八、死胎
1.處理增加“2.明確死因病史調查、尸檢可明確死因。”
九、胎兒窘迫
1.臨床表現1.(1)“胎心率變化”改為“產時胎心率異常”。正文改為“是急性胎兒窘迫的重要征象。正常胎心基線為110~160bpm.缺氧早期,胎心基線代償性加快;缺氧晚期,胎心基線減速或重度變異減速,在較強宮縮刺激下胎心基線可降至110bpm以下。當胎心基線率<100bpm,基線變異≤5bpm,伴頻繁晚期減速或重度變異減速,提示胎兒缺氧嚴重,胎兒常結局不良,可隨時胎死宮內。”
2.臨床表現1.(2)改為“羊水胎糞污染:羊水中胎糞污染不是胎兒窘迫的征象,如果胎心監護正常,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如果胎心監護異常,存在宮內缺氧情況,會引起胎糞吸入綜合征(MAs),造成不良胎兒結局。”
3.臨床表現2.改為“發生在妊娠晚期,常延續至臨產并加重,多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慢性腎炎、糖尿病等所致。”
4.臨床表現2.(1)正文改為“胎動<6次/2h或降低50%為胎動減少,胎動減少或消失是胎兒缺氧的重要表現,臨床常見胎動消失24小時后胎心消失。”
5.臨床表現2.“(2)產前胎兒電子監護異常:正常胎心率為110~160bpm.胎心率異常提示有胎兒缺氧可能。
(3)胎兒生物物理評分低:Manning評分4~6分提示胎兒有急或慢性缺氧;2~4分為胎兒有急性缺氧伴慢性缺氧;0分為急慢性缺氧。
(4)臍動脈多普勒超聲血流異常:宮內發育遲緩的胎兒出現進行性舒張期血流降低、臍血流指數升高提示有胎盤灌注不足。嚴重病例可出現舒張末期血流缺失或倒置,提示隨時有胎死宮內的危險。
6.處理1.刪除“盡快終止妊娠”
7.處理1.下標題為(1)(2)(3)1)2),其中(1)(2)(3)為新加內容如下,1)2)為原有(1)(2)大點,也許改。
(1)一般處理:左側臥位,吸氧,陰道檢查除外臍帶脫垂并評估產程進展。糾正脫水、酸中毒、低氧血癥及電解質紊亂。
(2)病因治療:應用特布他林或硫酸鎂抑制宮縮,糾正不協調性子宮收縮過強;經腹羊膜腔輸液糾正羊水過少,緩解臍帶受壓。
(3)盡快終止妊娠:胎兒有進行性缺氧和酸中毒,一般干預后無法糾正者,應盡快手術終止妊娠。
1)宮口未開全:預計短期內無法陰道分娩者應立即行剖宮產,指征有:①胎心基線變異消失伴胎心基線
2)均需做好新生兒窒息搶救準備后加“對活力差的胎兒,立即氣管插管洗凈氣道后再行正壓通氣。”
8.處理2(1)“每次30分鐘,每日2~3次”調為“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加“積極治療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加強胎兒監護,注意胎動變化。”(2)“難以存活”改為“存活可能性小”。(3)“妊娠近足月”后加“或胎兒已成熟”,“胎動減少”后加“胎盤功能進行性減退,胎兒監護出現胎心基線率異常伴基線波動異常。”<3分“改為”<4分“。
P619~710
第十六章 兒科疾病
第一節緒論
小兒年齡分期和各期的特點
1.將原“人為地將小兒按年齡劃分為七個或八個(加上圍生期)不同階段或年齡期。”更改為“人為地將小兒按年齡劃分為七個不同階段或年齡期。”。
2.將原有八點改為七點,刪除第二點圍產期(圍生期)。
第四節營養和營養障礙疾病
五、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二)臨床表現
1.刪除第二點傳統的分度標準。
2.刪除第三點傳統的分型。
第五節新生兒及新生兒疾病
二、新生兒特點及護理
1.將原“表16-3”更改為“16-2”。
三、新生兒窒息
1.將原“表16-4"更改為“16-3”。(后面以此類推)
第十一節呼吸系統疾病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臨床表現
1.原“1.一般類型”上感“”更改為“一般類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原“2.兩種特殊類型”上感“”更改為“兩種特殊類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三、支氣管哮喘
(一)診斷標準與分期
1.原第一點下的第五小點“(5)對于癥狀不典型的患兒,同時在肺部可聞及哮鳴音,可酌情采用以下任何1項支氣管擴張試驗協助診斷若陽性可診斷為哮喘”,需更改為“(5)臨床表現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哮鳴音,應至少具備以下1項:1)支氣管激發試驗或運動激發試驗陽性。2)證實存在可逆性氣道受限:①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吸入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后15分鐘,FEV1增加≥12%;②抗哮喘治療有效: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1~2周后,FEV1增加≥12%.3)PEF每日變異率(連續監測1~2周)≥20%.符合第1至第4條或者第4、5條者,可以診斷為哮喘。”
2.原第二點“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標準(不分年齡)”,需更改為“2.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診斷標準
(1)咳嗽持續>4周,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家具,以干咳為主。
(2)臨床上無感染征象,或經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
(3)抗哮喘藥物診斷治療有效。
(4)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咳嗽。
(5)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或)PEF每日變異率(連續監測1~2周)≥20%.
(6)個人或一級、二級親屬有特應性病史,或變應原測試陽性
以上1~4項為診斷的基本條件。“
3.原“3.哮喘的分期”中的“4周以上”更改為“維持3個月以上。”
(三)治療
1.原“3)抗膽堿能藥物”中的“溴化異丙托品主要用于氣霧吸入,劑量≤2歲125μg(0.5ml),>2歲25Oμg(1ml),加入生理鹽水2~3ml,每日3~4次。其氣霧劑含量20μg/撳,每次1~2撳,每日3~4次。”刪除。
2.原“5)肥大細胞膜穩定劑”中的“,治療兒童哮喘效果較好,副作用小,在美國等國家應用較多。色甘酸鈉是一種非激素抗炎藥,可霧化吸入,5mg/撳;1mg/撳,2撳/次或粉劑吸入20mg/粒,20mg/次,每日3,4次,可預防和控制哮喘發作”刪除。
3.原“5)鎮靜劑”中的“不宜使用麻醉劑和巴比妥類,因可引起呼吸中樞抑制。”刪除。
四、小兒肺炎
(一)肺炎的分類
1.原“2.病因分類”中刪除“原蟲性肺炎:卡氏肺囊蟲(卡氏肺孢子蟲)為主。(7)”,由原七小點改為六小點。
(二)支氣管肺炎
1.原“(二)急性支氣管肺炎急性支氣管肺炎”更改為“(二)支氣管肺炎支氣管肺炎”。
2.原“(2)主要體征”后增加“WHO急性呼吸道感染和防治規劃特別強調呼吸增快是兒童肺炎的主要表現。呼吸急促是指:嬰幼兒<2月齡,呼吸≥60次/分;2~12月齡,≥50次/分;1~5歲,≥40次/分。”
3.原“3.并發癥(3)肺大泡”更改為“肺大皰”。
4.原“(3)抗生素治療1)抗生素治療原則”中的六小點,需更改為“①根據病原菌選用敏感藥物:在使用抗菌藥物前應采集合適的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以便指導治療;在未獲培養結果前,可根據經驗選擇敏感的藥物;②選用的藥物在肺組織中應有較高的濃度;③輕癥患者口服抗生素,重癥或口服困難者可腸道外用藥;④早期用藥,適宜劑量,合適療程;⑤重癥患兒宜靜脈、聯合用藥。”
第十三節泌尿系統疾病
二、急性腎小球腎炎
(二)臨床表現
1.原“1.前驅表現90%病例發病前1~4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膿疤瘡或猩紅熱等鏈球菌前驅感染史。起病初可有低熱、頭暈、嘔吐、雙腎區疼痛等非特異性癥狀。”更改為“1.前驅表現90%病例發病前1~4周常有鏈球菌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咽扁桃體炎最常見,膿皮病或皮膚感染次之。”
2.原“(2)血尿:100%患兒有血尿,多為鏡下血尿,約1/3病例可有肉眼血尿,此時尿呈鮮紅色或洗肉水樣(中性或弱堿性尿者),也可呈濃茶色或煙灰樣(酸性尿者)。肉眼血尿持續1~2周后即轉為鏡下血尿。”更改為“(2)血尿:50%~70%患兒有肉眼血尿,一般1~2周后轉為鏡下血尿。”
3.原“4.非典型表現(1)無癥狀性APSGN”更改為“4.非典型表現(1)無癥狀性急性腎炎”。
4.原“(2)腎外癥狀性APSGN”更改為“(2)腎外癥狀性急性腎炎”。
5.原“(3)具腎病綜合征表現的APSGN”更改為“(3)以腎病綜合征表現的急性腎炎”。并刪除“以至于誤診為腎炎型腎病綜合征”。
(三)實驗室檢查
1.原“(三)輔助檢查”更改為“(三)實驗室檢查”。
2.增加“5.明顯少尿時血尿素氮和肌肝可升高。腎小管功能正常。”
3.對癥治療的(1)利尿中“③還可采用新利尿合劑靜脈滴注:即多巴胺和酚妥拉明各0.3~0.5mg/kg、呋塞米1~2mg/kg,一起加入10%葡萄糖100~200ml中靜滴。利尿效果優于單用呋塞米。”刪除。
4.對癥治療的(2)降血壓中“③哌唑嗪:每日0.02~0.05mg/kg,分3~4次口服。”
三、腎病綜合征
(三)實驗室檢查
1.原“(三)輔助檢查”更改為“(三)實驗室檢查”。
2.將原“(8)其他:對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的檢查;排除繼發性腎病的相關檢查。”更改為“8.對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的檢查;排除繼發性或先天性腎病綜合征的相關檢查。
9.經皮腎穿刺組織病理學檢查其指征:①對糖皮質激素治療耐藥或頻繁重發者;②對臨床或實驗室證據支持腎炎型腎病或繼發性腎病綜合征者。“
(五)并發癥
1.將“5.腎上腺危象皮質激素用藥不當或發生感染或應激狀態,體內皮質醇水平不足所致。臨床表現為劇烈嘔吐、腹痛、血壓降低甚至休克,易致死亡。”刪除。
(六)治療
1.將原“1.一般治療一般為1~2g/(kg·d)”更改為“1.5~2g/(kg·d)”。
2.將原“4.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纖溶治療”更改為“4.抗凝和促纖溶治療”。
3.將原“6.糖皮質激素療法(1)潑尼松治療療程1)短療程:療程8~12周”更改為“(1)潑尼松治療療程1)短療程:療程8周”。
第十四節血液系統疾病
一、小兒造血及血象特點
(一)造血特點
1.原“(1)中胚葉造血期在胚胎第6~8周后”更改為“在胚胎第6周后”。
(二)血象特點
1.原“2.白細胞數與分類(2)白細胞分類7歲后白細胞分類與成人相似”更改為“以后白細胞分類與成人相似”。
二、小兒貧血概述
1.原“1)造血物質缺乏:如缺鐵性貧血(鐵缺乏)、巨幼細胞性貧血(葉酸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維生素B6缺乏性貧血、銅缺乏、維生素C缺乏、蛋白質缺乏等。”更改為“1)造血物質缺乏:如鐵缺之(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維生素B6缺乏、維生素C缺乏、蛋白質缺乏等。”
2.原“2)紅細胞外在因素:①免疫因素:由被動獲得性抗體引起者如Rh、A或B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主動產生抗體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②非免疫性因素:如感染、物理化學因素、毒素、脾功能亢進、DIC等引起的溶血。”更改為“2)紅細胞外在因素:①免疫因素:新生兒溶血癥(如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②非免疫性因素:如感染、物理化學因素、脾功能亢進、DIC、溶血尿毒綜合征等引起的溶血。”
三、小兒貧血概述
(三)實驗室檢查
1.原“(三)輔助檢查”更改為“(三)實驗室檢查”。
2.原“(1)血清鐵蛋白(SF)在缺鐵的ID期即已降低。”后增加“是診斷缺鐵ID期的敏感指標”。
(五)治療和預防
1.原“(3)鐵劑治療:”更改為“(3)鐵劑治療:一般選用口服鐵劑(二價鐵鹽)治療,常用的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葡萄酸亞鐵、琥珀酸亞鐵。”
第十五節神經系統疾病
三、化膿性腦膜炎
(三)實驗室檢查
1.原“(三)輔助檢查”更改為“(三)實驗室檢查”。
2.在2.其他檢查中增加“(4)血清降鈣素原:可能是鑒別無菌性和細菌性腦膜炎的特異和敏感的指標之一,血清降鈣素原>0.5ng/ml提示細菌感染。”
第十六節內分泌系統疾病
1.原“(三)輔助檢查”更改為“(三)實驗室檢查”。
2.將“(四)診斷和鑒別診斷2.鑒別診斷(2)21-三體綜合征”更改為“(2)唐氏綜合征(21-三體綜合征)”。
P710~860
第十七章 傳染病、性傳播疾病
1.P707(二)傳染病流行過程中的3個基本條件中第一點需增加③健康病原攜帶者。
2.P707(二)傳染病流行過程中的3個基本條件中第一點刪除(2)健康病原攜帶者。
3.P719(二)臨床表現增加第三點,3.輕型。
4.P723(三)臨床表現其中第三點艾滋病期,變化校對,需注意。
5.P728(四)治療增加第五小點,淋病產婦分娩的新生兒應盡快使用0.5%紅霉素眼膏預防淋菌性眼炎。
6.P729(四)治療中將早期梅毒、晚期梅毒及先天梅毒中進行調整。
第十八章 其他
1.P749四、乳腺癌中的(二)診斷和分期中的臨床分期,發生改變,需調整。
2.P759第七節中暑(二)臨床表現和(三)治療原則均有變化,需要進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