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5.股骨干骨折的手術指征及目前采用的手術方法。
6.脛骨中下1/3交界處由于血液循環差,骨折時易發生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7.脛腓骨骨折時有兩種情況可造成肢體的缺血,一是脛骨上1/3骨折造成動脈分叉處血管受壓或損傷,使遠端缺血;二是脛骨中1/3骨折,如軟組織擠壓重,淤血可關閉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內,造成骨筋膜室綜合征。兩者均可造成嚴重后果,應予重視。
「歷年考題點津」
1.股骨頸骨折引起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原因是
A.骨質疏松
B.骨折畸形愈合
C.病人年齡大
D.股骨頭血供受損
E.長期臥床
答案:D
2.股骨頸骨折的體征不包括
A.患肢常有外旋畸形
B.患肢短縮
C.大轉子突出
D.患髖軸向叩痛
E.Bryant三角底邊延長
答案:E
3.男,65歲,3年前右股骨頸骨折,三翼釘內固定,1年前右髖關節疼痛,近來加重,X線片可見右股骨頭明顯變形,診斷為
A.創傷性關節炎
B.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C.繼發髖關節結核
D.骨折畸形愈合
E.髖關節退行性變
答案:B
4.股骨干骨折髓內針內固定的明確指征不包括
A.非手術治療失敗
B.伴有多發性損傷
C.粉碎性骨折
D.老年人不宜臥床過久者
E.3歲以內兒童
答案:E
(5~6題共用題干)
65歲婦女,在地上滑倒,造成股骨近端骨折
5.下列骨折類型預后最差的是
A.頭下型
B.經頸型
C.基底型
D.粗隆間
E.粗隆下
答案:A
6.如果是頭下型骨折,并有移位治療應該是
A.牽引至愈合
B.手法整復后石膏褲
C.手法整復,外固定架
D.人工關節置換
E.復位物理治療
答案:D
7.脛骨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
A.上端干骺端部位
B.橫切面三棱形部位
C.橫切面四邊形部位
D.橫切面三棱與四邊形移行部位
E.踝上部位
答案:D
8.老年女性,不慎摔倒,左髖部著地,當即左髖劇痛,不能站立,急診來院,檢查見左下肢縮短,外旋畸形。其最可能的診斷是
A.左髖關節前脫位
B.左髖關節后脫位
C.左髖關節中心脫位
D.左股骨頸骨折
E.左股骨干骨折
答案:D
試題點評:據受傷部位及局部表現可診斷。
(9~10題共用題干)
9.一臀位娩出嬰兒,生后發現左大腿腫脹、縮短畸形,并有異常活動。為確定診斷首選的檢查是
A.血常規
B.出凝血時間
C.X線片
D.CT
E.MRI
答案:C
10.如經檢查診斷為左股骨干骨折,其首選的治療方法應該是
A.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
B.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
C.垂直懸吊牽引
D.蛙位石膏外固定
E.將傷肢用繃帶固定于胸腹部
答案:C
11.男,35歲,因車禍右小腿受傷,經拍X線片,診斷為右脛骨中下1/3交界處斜形骨折,其易發生
A.骨筋膜室綜合征
B.脂肪栓塞
C.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D.血管損傷
E.神經損傷
答案:C
試題點評:脛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使營養動脈損傷,供應下1/3段脛骨的血循環顯著減少,同時下1/3段脛骨幾乎無肌肉附著,由脛骨遠端獲得的血循環很少,因此下1/3段骨折愈合較慢,易發生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12.穩定型股骨頸骨折是
A.頭下骨折
B.經頸骨折
C.基底骨折
D.內收骨折
E.外展骨折
答案:E
第四十八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
「考綱要求」
1.脊柱骨折:①臨床表現;②X線表現;③脊髓損傷程度分類;④急救搬運方法;⑤治療原則及手術指征。
2.骨盆骨折:①臨床表現及診斷;②常見的并發癥;③治療。
「考點縱覽」
1.不同類型的影像學檢查對觀察脊柱脊髓損傷有何意義。
2.掌握脊髓損傷重度的分類及脊髓震蕩、脊髓受壓、脊髓挫傷與出血、脊髓斷裂及馬尾神經損傷。
3.脊柱骨折病人的急救搬運注意事項有哪些。保持脊柱平直,沿脊柱縱軸滾動或平抬平放。
4.脊柱骨折的治療原則及手術指征有哪些。
5.骨盆骨折的體征有哪些。骨盆骨折的常見并發癥有腹膜后血腫、尿道或膀胱損傷、直腸及盆腔臟器損傷、神經損傷。
「歷年考題點津」
(1~3題共用題干)
某礦工,男,40歲,因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壓埋致傷。當時不能站立,腰部疼痛無力。雙下肢不能自主活動,雙腹股溝以下感覺消失,急送醫院
1.正確的搬運方法是
A.摟抱
B.一人背
C.一人抬頭,一人抬足
D.三人用手平直托起,保持軀體平直
E.兩人抬上肢,兩人抬下肢
答案:D
試題點評:患者臨床表現考慮為脊柱損傷,因此正確的搬運方法為D.
2.假設X線片顯示椎體單純壓縮性骨折,壓縮不到1/3,其首選治療方法是
A.仰臥于木板床上
B.兩桌法過牽復位
C.手術脊椎融合
D.手術內固定
E.石膏背心外固定
答案:B
3.骨盆骨折的并發癥不包括
A.坐骨神經損傷
B.尿道損傷
C.直腸損傷
D.脊髓損傷
E.腹膜后血腫
答案:D
4.某建筑工人,從高處墜落,腰背挫傷,雙下肢弛緩癱瘓,來院急診。檢查見腰部不能活動,雙側腹股溝以下感覺、運動及反射消失。X線顯示胸12椎體壓縮性骨折。入院后2小時其雙下肢功能逐漸恢復。該患者的脊髓傷可能是
A.脊髓震蕩
B.脊髓出血
C.脊髓水腫
D.脊髓受壓
E.馬尾損傷
答案:A
試題點評:脊髓震蕩是脊髓遭受強烈震蕩后立即發生弛緩性癱瘓,*作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全部喪失,因在組織形態學上并無病理變化發生,只是暫時性功能抑制,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即可完全恢復。
5.男,25歲,高空墜地,現場見:患者清醒,胸10-11壓痛,劍突以下感覺運動障礙,最恰當的急救搬運是
A.一人摟抱
B.一人抬頭,一人抬足
C.一人背運
D.二人扶架而走
E.病人平臥木板搬運
答案:E
試題點評:本題考點脊柱骨折搬運。
第四十九章 關節脫位
「考綱要求」
1.肩關節脫位:①臨床表現與診斷、鑒別診斷;②手法復位方法。
2.肘關節脫位:①分類;②臨床表現;③治療。
3.撓骨頭半脫位:①好發年齡及發生機制;②臨床表現與診斷;③治療方法。
4.關節脫位:①分類及臨床表現;②后脫位并發坐骨神經損傷的表現;③后脫位手法復位方法。
「考點縱覽」
1.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為:方肩畸形,彈性固定,關節盂空虛。特有體征為Dugas征(+)。
2.肩關節前脫位的復位方法有Hippocrates法(足蹬法)、Kocher法(旋轉法)、Stimson法(懸垂法)。
3.按尺橈骨近端移位的方向,肘關節脫位分為:后脫位、前脫位、外側方脫位及內側方脫位,以后脫位最常見。
4.肘關節脫位的表現為:肘關節畸形、彈性固定、肘后空虛、肘后三角關系失常。
5.橈骨頭半脫位的好發年齡為5歲以下的小兒,發生機制為未發育好的橈骨頭,在前臂被提拉時滑移;復位時薄弱的環狀韌帶的上半部卡壓在肱橈關節內。臨床表現及診斷為:有上肢被牽拉史,小兒因肘部疼痛不肯活動患肢或不肯用該手取物,橈骨小頭處壓痛。
6. 髖關節脫位按股骨頭脫位后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后脫位和中心脫位。各型髖關節脫位的表現為:后脫位――患肢縮短,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前脫位――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中心脫位――患肢縮短,髖部疼痛、休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