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6 共1頁
性病淋巴肉芽腫又稱腹股溝淋巴肉芽腫、第四性病。本病俗稱“魚口”、“便毒”,與梅毒、淋病和軟下疳統稱為經典性病。患者大部分為男性。
本病初瘡往往發生于生殖器上,以后則附近淋巴結腫大,化膿,形成瘺管,最后以疤痕愈合為特征。女性患者往往可造成直腸狹窄,并可出現全身癥狀。特征性變化在淋巴結,主要為三角形或衛星狀膿瘍,中心為壞死及多形核白細胞,周圍區域為上皮樣細胞,上皮樣細胞間可見中等量的郎罕細胞,有纖維及大面積的凝固壞死。明代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云:“左為魚口,右為便毒,總由精血交錯,生于兩胯合縫之間結腫是也。”《瘍醫大全》指出:“漫腫堅硬時痛,甚則痛牽睪丸,上及少腹,形長如蛤,一兩月方能潰破,其膿深可知,破后膿稠可愈,敗漿最難收口,久必成漏。”對本病的癥狀均有較詳細的介紹。本病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病為多,在建國前是主要的性病之一,目前尚未見報告,在發達國家,多因來自熱帶地區的旅游者或同性戀者而傳播,但是,隨著國際間交往增多和性病發病率增高,其也會增加。所以應引起警惕,認識本病是十分必要的。
性病淋巴肉芽腫系由不潔性交引起的一種傳染疾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偶爾有因污染物(受原發損害如發生在生殖器官皮膚、黏膜的膿皰、潰瘍,破潰的淋巴結及直腸潰瘍溢液污染)而感染。本病在陰部的原發灶一般由于癥狀輕不易發覺,直到出現腹股溝等處淋巴結或女性在晚期出現陰部、肛門、直腸膿腫、破潰、狹窄綜合征癥狀時才發覺。本病大多由性交傳染,偶由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及肛交引起急性或亞急性淋巴結炎。
本病的致病因子主要是L1、L2、L3血清型的沙眼衣原體屬。沙眼衣原體是主要的粘膜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如沙眼、非淋菌性尿道炎都是由于沙眼衣原體引起的疾病。沙眼衣原體有不同的血清型,而不同的血清型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人是沙眼衣原體的天然宿主。
1935年宮川氏等從病灶局部取材涂片檢查,以及從實驗動物的猴腦、脊髓、睪丸及淋巴結中抽出液體涂片做姬姆薩染色,均發現深天藍色小體,稱為宮川小體。60年代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及細胞培養法對本病病原體進行研究,結果證明此小體與沙眼、鸚鵡熱的病原體的性狀有相似之處,與典型的病毒則不同,被命名為衣原體。本衣原體在人體外比較穩定,能保持生活力2—3日,在去氯自來水中至少能活5日,50℃30分鐘或95—100℃1分鐘均可被滅活。紫外線、干燥、75%酒精、2%來蘇水和2%氯胺可殺滅。對廣譜抗生素和磺胺制劑敏感,對青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稍敏感,對鏈霉素、慶大霉素及呋喃西林等耐藥。目前已稱為性病淋巴肉芽腫衣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