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實質細胞炎性壞死為主的腸道傳播性疾病。患者主要為成年人,病死率較高,尤其孕期最后3個月的妊娠婦女患病后,病死率可達10%~39%。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陸發現,中亞、東南亞、非洲、印度次大陸均有較大流行的報道。多數爆發流行為水源性的。食源性的報道亦見諸文獻。我國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約18%。急性散發性肝炎中戊肝約占10%,是我國乙類法定傳染病之一。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醫療衛生防疫機構作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和防治依據。
2 戊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
依據流行病學資料,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診斷,確診則依賴病原血清學或病原學檢查。
2.1 急性戊型肝炎及(黃疸型/無黃疸型)
2.1.1 流行病學資料:發病前2~6周內接觸過肝炎病人或飲用過被糞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發區或流行區。
2.1.2 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持續1周以上乏力、食欲減退或其他消化道癥狀或肝腫大伴有觸痛或叩擊痛。
2.1.3 血清谷丙轉氨酶(ALT)明顯升高。
2.1.4 血清病原學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2.1.5 皮膚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BIL>17.1μmol/L(>10mg/L)或尿膽紅素陽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黃疸。
2.1.6 病原血清學檢測,抗HEV-IgM陽性或抗HEV-IgG由陰轉陽,或滴度由低轉高,或高轉低4倍以上者。
臨床診斷:2.1.2、2.1.3加2.1.4。
確診病例:2.1.6。
注:有2.1.5者為黃疸型,無2.1.5者為無黃疸型。
2.2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2.1 符合急性黃疸型戊型肝炎(參照2.1)。
2.2.2 起病后10天內出現精神、神經癥狀(指肝性腦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2.2.3 黃疸迅速加深,血清膽紅素大于171μmol/L。
2.2.4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
疑似病例:2.2.1+2.2.3。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加2.2.2+2.2.4。
2.3 亞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3.1 符合急性肝炎黃疸型(參照2.1)。
2.3.2 起病后10天以上出現以下情況者:
a)高度乏力和明顯食欲不振或惡心嘔吐,皮膚鞏膜黃染,重度腹脹或腹水。
b)血清膽紅素上升≥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
c)血清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
d)意識障礙(指肝病腦病)。
疑似病例:2.3.1+2.3.2a)和b)。
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加2.3.2c),參考2.3.2d)。
3 戊型肝炎的處理原則
3.1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原則
3.1.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是自限性疾病無需特殊施治,主要用支持療法和對癥治療。
3.1.2 重型戊型肝炎的治療原則:加強對病人的監護,密切觀察病情。采取延緩肝細胞繼續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臟微循環等措施。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如肝性腦病,腦水腫,大出血,腎功能不全,繼發感染,電解質紊亂,腹水,低血糖等,并加強支持療法。
4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疫情處理(見附錄A)
5 戊型肝炎的病原血清學診斷試劑(見附錄B)整理
更多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