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真題考點評析(B1型題)
一、B1型題:以下提供若干組考題,每組考題共用在考題前列出的A、B、C、D、E五個備選答案。請從中選擇一個與問題關系最密切的答案。某個備選答案可能被選擇一次、多次或不被選擇。
(1-2題共用備選答案)
A.茵陳蒿湯
B.茵陳五苓散
C.茵陳術附湯
D.鱉甲煎丸
E.逍遙散
答案 A B C D E 1.治療陽黃濕重于熱,應首選
答案 A B C D E 2.治療陰黃,應首選
正確答案:1.B,2.C 解題思路:考點:
1.黃疸是由于感受濕熱疫毒等外邪,導致濕濁阻滯,脾胃肝膽功能失調,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黃、身黃、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肝膽病證。
2.病因病機:(1)病因主要有外感時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及肝膽結石、積塊瘀阻等。(2)黃疸的發病主要是濕濁之邪,故《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的論斷。(3)從臟腑病位來看,不外脾胃肝膽,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膽。急黃則為濕熱夾時邪疫毒所致,也與脾胃陽氣盛衰相關。
3.臨床表現:證候特征是目黃、身黃、小便黃,其中以目黃為主要特征。患病初起,目黃、身黃不一定出現,而以惡寒發熱,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腸鳴,肢體困重等類似感冒的癥狀為主,三五日后,才逐漸出現目黃,隨之出現尿黃與身黃。亦有先出現脅肋劇痛,然后發黃者。病程或長或短。發黃程度或淺或深,其色或鮮明或晦暗,急黃者,其色甚則如金。急黃患者還可出現壯熱神昏,衄血吐血等癥。
4.鑒別診斷:(1)萎黃的病因為大失血,久病脾虛等,病機是脾虛不能化生氣血,或失血過多,致氣血虧虛,肌膚失養,以身面發黃且干萎無澤為特征,雙目和小便不黃,伴有明顯的氣血虧虛證候。(2)黃胖多與蟲證有關,諸蟲尤其是鉤蟲居于腸內,久之耗傷氣血,脾虛生濕,致肌膚失養,水濕漸停,而引起面部腫胖色黃,身黃帶白,但眼目不黃。
5.辨證要點:(1)辨陽黃與陰黃。(2)辨陽黃中濕熱的偏重。(3)辨急黃。
6.治療原則:治療大法為祛濕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膽。故《金匱要略》有"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之訓。急黃則在清熱利濕基礎上,合用解毒涼血開竅之法。
7.分證論治:(1)陽黃:①濕熱兼表:清熱化濕,佐以解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甘露消毒丹。②熱重于濕:清熱利濕,通腑化瘀,茵陳蒿湯。③濕重于熱:健脾利濕,清熱利膽,茵陳五苓湯。④膽腑郁熱清熱化濕,疏肝利膽,大柴胡湯。⑤疫毒發黃:清熱解毒,涼血開竅,千金犀角散,如已出現躁擾不寧,或伴出血傾向,需加神犀丹之類。如熱入營血,心神昏亂,肝風內動,法宜清熱涼血,開竅熄風,急用溫病"三寶":躁擾不寧,肝風內動者用紫雪丹;熱邪內陷心包,譫語或昏憤不語者用至寶丹;熱毒熾盛,濕熱蒙蔽心神,神志時清時昧者,急用安宮牛黃丸。(2)陰黃:①寒濕阻遏:溫中化濕,健脾利膽,茵陳術附湯。②脾虛濕郁:健脾益氣,祛濕利膽,六君子湯加茵陳、柴胡。③脾虛血虧:補養氣血,健脾退黃,小建中湯。
(3-4題共用備選答案)
A.目睛黃染
B.皮膚發黃
C.脅肋疼痛
D.腹內積塊
E.腹大脹滿
答案 A B C D E 3.診斷黃疸的主要依據是
答案 A B C D E 4.診斷積聚的主要依據是
正確答案:3.A,4.D 解題思路:考點:
1.黃疸是由于感受濕熱疫毒等外邪,導致濕濁阻滯,脾胃肝膽功能失調,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黃、身黃、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肝膽病證。
2.病因病機:(1)病因主要有外感時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及肝膽結石、積塊瘀阻等。(2)黃疸的發病主要是濕濁之邪,故《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的論斷。(3)從臟腑病位來看,不外脾胃肝膽,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膽。急黃則為濕熱夾時邪疫毒所致,也與脾胃陽氣盛衰相關。
3.臨床表現:證候特征是目黃、身黃、小便黃,其中以目黃為主要特征。患病初起,目黃、身黃不一定出現,而以惡寒發熱,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腸鳴,肢體困重等類似感冒的癥狀為主,三五日后,才逐漸出現目黃,隨之出現尿黃與身黃。亦有先出現脅肋劇痛,然后發黃者。病程或長或短。發黃程度或淺或深,其色或鮮明或晦暗,急黃者,其色甚則如金。急黃患者還可出現壯熱神昏,衄血吐血等癥。
4.鑒別診斷:(1)萎黃的病因為大失血,久病脾虛等,病機是脾虛不能化生氣血,或失血過多,致氣血虧虛,肌膚失養,以身面發黃且干萎無澤為特征,雙目和小便不黃,伴有明顯的氣血虧虛證候。(2)黃胖多與蟲證有關,諸蟲尤其是鉤蟲居于腸內,久之耗傷氣血,脾虛生濕,致肌膚失養,水濕漸停,而引起面部腫胖色黃,身黃帶白,但眼目不黃。
5.辨證要點:(1)辨陽黃與陰黃。(2)辨陽黃中濕熱的偏重。(3)辨急黃。
6.治療原則:治療大法為祛濕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膽。故《金匱要略》有"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之訓。急黃則在清熱利濕基礎上,合用解毒涼血開竅之法。
7.分證論治:(1)陽黃:①濕熱兼表:清熱化濕,佐以解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甘露消毒丹。②熱重于濕:清熱利濕,通腑化瘀,茵陳蒿湯。③濕重于熱:健脾利濕,清熱利膽,茵陳五苓湯。④膽腑郁熱清熱化濕,疏肝利膽,大柴胡湯。⑤疫毒發黃:清熱解毒,涼血開竅,千金犀角散,如已出現躁擾不寧,或伴出血傾向,需加神犀丹之類。如熱入營血,心神昏亂,肝風內動,法宜清熱涼血,開竅熄風,急用溫病"三寶":躁擾不寧,肝風內動者用紫雪丹;熱邪內陷心包,譫語或昏憤不語者用至寶丹;熱毒熾盛,濕熱蒙蔽心神,神志時清時昧者,急用安宮牛黃丸。(2)陰黃:①寒濕阻遏:溫中化濕,健脾利膽,茵陳術附湯。②脾虛濕郁:健脾益氣,祛濕利膽,六君子湯加茵陳、柴胡。③脾虛血虧:補養氣血,健脾退黃,小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