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城市拒絕病態美的景觀文化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自由奔騰的河流被理石“包裹”成筆直的溝渠,充滿野趣的濕地變成了精致的池塘和噴泉,雜亂生長的灌木叢被修剪整齊的裝飾植物取而代之,鄉土野草則被需要悉心照料的常綠外來草坪所替代……所有這些,近些年來都一直伴隨著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
  面對此種景象,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可持續的嗎?不會加速我們生存環境的惡化嗎?要知道,中國每年涌入城市的人口在1500萬左右,而20年內全國約65%的人口都將生活在城市中。因此,我們有理由質疑:當今中國的這股“城市美化運動”潮,難道不正表明,中國城市景觀設計逐漸迷失了方向,轉而追求一些毫無意義的風格、形式以及華麗的異國情調?
  就此,在日前舉辦的北京學第六屆景觀設計學教育會上,北京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作了一次關于“生存的藝術”的演講,從古代田園鄉土景觀談到當代弊端重重的景觀設計,演講內容精彩紛呈、發人深省。
  古代田園鄉土景觀充滿活力
  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最美、最有生命力的地景觀。比如治水的禹,就很清楚人與自然的關系,知道如何測方位、如何選地址、如何在地上定位并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等等。另外,李冰父子創造的都江堰水利樞紐,根本沒有規模機械施工,也就絲毫沒有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卻能巧妙地為成都平原提供人工水源,直到今天。
  這些都是古人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創造出的一種充滿智慧與靈感的生存藝術,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如何開墾、利用地根本就無需刻意為之,高處是果園、低處是稻田、洼地則是池塘,對自然地理環境利用得很天然。植物的配置亦如此,水稻、芭蕉、橘樹……近乎信手拈來,卻美景天成。
  現代流行景觀只能走向滅亡
  現在,我們屢屢看見量的園林工人在城市街道兩旁勞作不止,給花木澆水、除草、施肥、打藥。其實,這樣做毫無意義。做出來的景觀漂亮是漂亮,但是一種病態美、也不可持續——這種景觀一旦無人照料、停止投入就必將死去,因為已被根本破壞的生態基礎設施承擔不起。
  面對小河流被污染、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濕地規模急劇萎縮、土地被超負荷利用等現實,我們不去重建真實的鄉土景觀、田園風光,卻轉而尋求一種虛假、精致的景觀文化,聊以自慰,不能不說是一種逃避!
  裝扮型景觀設施是沉重包袱
  在我們身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一類人很特殊、很高貴,但卻是扭曲的、死亡的城市貴族;另一類則是普通、謙遜的,但卻是健康、多產的,并且依然生機勃勃。與之相對應,有兩種不同的景觀:一種是樸素、真實的,飽含了辛勤的勞動,繁榮至今;另一種則是宏偉的、壯麗的,如海市蜃樓一般,但卻都已成為廢墟,比如古羅馬的城市、瑪雅的城市,還有中國被焚毀的圓明園。
  第一種屬于草根文化,充滿了鄉土氣息,它是隱形的,鮮見于歷史教科書中,但正是他們才領悟到了生存的藝術,并創造了真正的景觀和充滿生機的真實世界。而另一方面,那種所謂的上層文化,來自于城市中,歷史上聲名顯赫,他們根本不懂得生存的藝術,縱情于享樂與裝飾的藝術,最終導致產生虛假的景觀和虛假的最終要走向滅亡的世界。
  回歸到土地與人的真實關系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1%,卻只擁有世界上7%的耕地和水;全國600多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而且被污染的城市河流比比皆是……有人說,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
  在這一歷史時期,城市景觀設計應該重歸“生存的藝術”—— 一種土地設計與保護的藝術。無疑,這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必須承擔起重建桃花源、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重任,而不再沉迷于那些虛偽的精致。而面對這樣的重任,景觀設計必須走向廣闊、真實而尋常的土地,尋找禹的精神、汲取古人在土地上生存的技術和藝術。
  這也是提倡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如果我們想要生存下去,作為城市設計者的我們就必須采取行動,重新定義城市,重視鄉土性,回歸土地與人的真實關系,圍繞生態基礎設施設計城市景觀而不是相反。
  面向下層、從每個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出發,用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閑和娛樂的需求來衡量、評價和締造城市景觀,如此才能創造出具有自我繁衍功能的景觀、有生命力的城市。城市建設者、景觀設計師也只有樹立理性、科學、平民化的價值觀念,才能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