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5頁
人不論以什么形式生存,體上都是在不知不覺,后知后覺,先知先覺這三種狀態中穿行。 因為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是,人,不可死于無知。我今天就是把我們企業的這種后知后覺的哲學思考與各位分享,以求同仁的指教。
前一段,幾個朋友一起聊關于媒體上很熱鬧的‘郎顧’之爭。我們勸一個年輕的經濟學家,此問題比較敏感,你的影響又,說話時注意點。畢竟是在國家機關的敏感部門。誰知他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沒地留住爺,爺當個體戶。這是很典型的自由職業者的從業心理。我們和我們身邊的及我們的同仁,都有這樣的心理特征。
他清晰地說明,我們不能成功地強迫人們為管理者的目標而進行工作,人性從來沒有在組織的背景下得到如此有意義的探索思考以獲得意義和調整。自我意識在以理性擴張心理的潛能。組織行為的哲學正在發生顯而易見的巨變化,不經意間啟動了有關自身的自我探求,自我分析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智業的蓬勃發展將伴隨著常規的管理方法,理念,在逐步衰退中死亡。
這是中國首屆智業會議。智業是講智慧的產業。
羅素講,“智慧可以通過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來獲取。‘要想擁有智慧,就必須掌握基本規律,這個規律適用與一切事物。事物是運動的,運動著的事物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詞典上講,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系就叫規律。
德魯克在1994年的著作《后資本主義社會》里宣布:在知識社會中,傳統工業時代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將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有知識者與無知識者的社會關系,這一社會關系的實質是“資歷”的深淺而非誰“雇傭”誰。據說德魯克是第一個系統刻畫了“知識社會”的西方學者。他還認為,人們已經無法用傳統的分類方式來劃分知識社會的群體了。在知識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是某一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但沒有誰永久性地隸屬于某一專業機構,因為機構的生命周期比知識勞動者的生命周期短的多。這能不能算一個規律。
智力資本是近年來經濟學界、管理學界對智慧也是生產力全球性高度認同的描述。是指知識在未來所產生的新的資產,是企業所掌握并用來創造財富的定義。
管理師彼得·杜拉克斷言:知識正在取代資金,而一躍成為全球企業的推動力。管理師沃倫·班尼斯也預言:所有企業的領袖必須思考,如何積累智力資本。這能不能也算一個規律。
人是我們研究智慧的載體,蘇格拉底認為,承認我們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之母。這能不能又是一個規律。因為它對于我們理解和認識社會有著深刻的意義,甚至可以講是首要條件。比如我們熟知的摸著石頭過河。
千世界,眼花繚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都在講:“變,是這個世界唯一的不變”。可是,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有個警示:“變化的表象只是那不變的世界給我們的幻覺。”紛繁的變化背后有沒有永恒不變的架構?
管理百年,理論諸多,有重影響的50余種,被人推崇的管理工具近三十種,但是管理無定式定理,類似于中國老話講的法無定法,那幾百年來管理的永恒問題又是什么呢?
哲學自從蘇格拉底以來開始關注人類,并提出了千年命題:“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這個被譽為最智慧的人,為什么將問題直指個體的人,人的本質特性是什么?企業亦然!
我們象蹣跚學步的幼兒,跟著人學說話,但要想說的流利,必須學語法,要想說的深刻,必須有哲學層面的思考。跋涉在市場經濟的長河,泥濘的腳步踩在我們智慧的平臺,給出了一個無情的拷問,企業家需要有更廣闊的哲學視野和更豐富的思想源泉。
因為不同管理工具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哲學;不同的哲學認知衍生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需要不同的管理工具。而管理,是一個受觀念驅動的職業。
我們沒有理由僅停留在一般性評價層面或即時性模仿階段,而忽略他們內在的理論思路本身。不然我們學的只是需要不斷變化的技能,更多的表現為技巧,甚至僅僅表現為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