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5頁
二、情緒資本
蘇格拉底臨終申辯時告誡世人的話“認識你們自己,從而承認你所知微乎其微”,意即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一種真正的知識。
從這樣一種承認無知的知識論出發,哈耶克確立了自由在所有價值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自由秩序原理》德文版的序言草稿中,哈耶克說“自由不只是諸多其他價值中的一個價值,……而且還是所有其它個人價值的淵源和必要的條件”。這是因為,不但分立的個人知識之一前提要求人們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知識做出自己的決策,而且在個人面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必然無知狀況下,個人也必須自由的通過遵循默會的行為規則來應對,自由不光意味著個人對個人知識進行理性的自由運用,而且也意味著個人對無知的未來復雜態勢,進行一種理性不及的自由應對。人不光在知道自己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的時候需要自由,而且在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也需要自由。“自由就是強制的不存在”,強制他人,試圖以自己的知識為他們做出決策,不僅意味著對他人的獨特的個人知識的漠視,而且也漠視了所有個人對他人、對世界的具體特定情形的無知這一前提。
眾所承認,人類掌握的知識永遠只是他面對的未知世界的一小部分,對社會生活的全知全能的認識是不存在的。對人類來說未知的領域總是存在,社會存在的知識是分散的,沒有一個人或者組織能將這些分散的知識絕對總匯起來;就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而言,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些獨一無二的實際知識,唯有他個人可以最好地利用這種知識。
知識不僅是分散的,而且能夠被明確表達的知識(如科學知識)僅是知識中的一小部分,許多知識具有不可明確表達,從而也無法完全傳遞和集中的性質,這就是知識的個人性質。
知識只會作為個人的知識而存在。所謂整個社會的知識,只是一種比喻而已。所有個人的知識的總和,絕不是作為一種整合過的整體知識而存在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情緒是一種資本。
當前,管理變革的趨勢是,要用智慧來管理一切。
智慧產業是一個運用知識密集的產業,而知識的特點又告訴我們,知識是個體的,局部的,人只愿意知識才能發揮作用。這里的愿意,表面是他對交換的價值判定,實際是他對自由的幅度感受。我們一般稱之為情緒。而情緒一直是推動企業的基本動力。知識只有在愿意付出時,才有真正的價值。
法國人圣埃克。蘇佩里一生半與死神相伴。他講人的偉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建立在于人的行動。人不管有意與無意,他其實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人是否清晰還是混沌,他比須貼著地面穿行于現實中。
不管不同的人如何對自身有不同的認識。但是貌似理性的辨析,在執行前的瞬間都是感性的,卻是事實。凡屬人們決策類的判斷,小到購物、交友,到投資、決策,形成前的瞬間都是借助情緒的因素。就普通人來講,高興與不高興,做出事的質量不一樣,愿意不愿意做事的速度也有巨差異。我們建筑師常掛在嘴邊的“感覺”是什么,就是情緒。總之,情緒在人的行為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主導及決策作用。
所以,由感覺、信念、認知、價值觀以及追求熱情、陽光、專注、 遠見、精神、創新等隱性資源,構成了情緒資本,出現在了KDKE的資產負債表上。才有了“善待情緒資本,注重生活狀態”的提醒。
據說,國際友人盛贊鄧小平的偉功績時,講鄧小平是中國的總建筑師。建筑師一直是國外最受人尊敬職業,前年在美國排名第七,地位高于學教授,更遠遠高于滿街都有的CEO.可能緣自西方對個人素質、個人能力、個人作用的認同,因為他們的社會哲學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且不論他們的哲學觀正確與否,值得汲取得使他們執著的敬業。
《格調》中有個觀點:不是由你所擁有的財富數量,而是由你的思考方式決定你的社會地位。 這與休漠的經驗主義哲學,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尼采的人本主義都是相似的。近年國外建筑師在中國設計市場活躍時,媒體上頗多微詞,當采訪KDKE時,我們文章的標題是《讓靈魂站起來》,因為KDKE認為牢騷是成年人在撒嬌。倒不是因為我們正在CBD做著27萬m2的中環世貿,實在是覺得我們偉的同行應善待自己的情緒資本。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寫道,偉之所以偉,是因為我們跪著。靈魂不站起來,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高。
英國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一百年前說過,一個人只要跟隨自己的內心和激情采取行動,就可以成就偉。從本質上說,人都是生活在精神里,感受中。百年管理史,技節紛繁,但主干不變,是人,是人情緒的釋放與引導,只有激情才能開啟潛意識之門,滿意的作品是在這扇門里找到的。只有激情才能在明確地拷問中喚醒智力,使其轉化成資本。由于市場經濟中交易行為的滯延特征,使征途漫漫,人生的收獲是追求成功整個過程所產生的持續性收益,它是激情的產物。只要你不背叛或忽視激情,生活與工作一定是有趣的。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世界上的偉事物都是靠激情來成就的。”好像這是黑格爾說的。所有的自由職業者都是與激情相伴的人。
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追求快樂的。設計師本身就是自由職業,如果還能在相對自由的工作中享受快樂的發揮,這的確是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
在KDKE一直在摸索一道難題的解:每名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偏好,沒有別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偏好和特長,根據資源有效配置的原則,要求清楚所有人的特長和偏好。哈耶克指出,目的的“已知”,只在個人的層面上成立,一個人的效用函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或者即使他也不清楚,那么其他人不可能比他自己知道地更清楚;在目的只有個人知道,屬于個人知識的情況下,手段的選擇和決策的做出,當然也只能付諸該人。
KDKE在運作中是在自然博弈中達成知識秩序的拓展。
我們欣賞設計師遙望目之所及以外的地方,而且敢于邁開腳步,奔赴那未知前程的執著敬業,認可靈魂參與成功的一切努力,自己對自己的追求負責,不提倡明主意識,扯著父母衣襟的孩子永遠長不。如果自己不能對自己負責,就無法對他人、對企業負責。如果這是自私,那也是尼采稱之為的“健康的自私”。
藍天下可感受蒼穹之闊,更應意識那腳下之實。人類是貼地而行的族群,把心沉下來,眼睛看著地面,路才走的扎實。靈魂是空靈的主宰,用思考支撐起的靈魂必須走動才有站立的的價值,否則它還要跪著。
現在是感覺經濟,人們都在為感覺而消費。所有的策化,都是在感覺上做文章,比如在房地產行業,一般在三個層面展開,我幾年前就說過,做地產是不可見的,是謀略,追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做設計是隱約可見的,是智慧,追求的是插柳不讓春知道;做營銷是可見的,是技能,追求的是揮灑任意文章。
終極目標只有一個,帶領人進入二度創作空間。這個空間的主人叫感覺。使用的工具是屬于你自己的知識。驅動力是愿意。表面是他對交換的價值判定,實際是他對自由的幅度感受。
有人講這不是騙人嗎?不是。勵志學中講,你認為你行你準行。墨菲法則中講,你認為企業中發生的事情,他一定會發生。老人們說,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一個人自信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