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空調產業已開始走進微利時代。由于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使得本來集中度不高、處于“小、同、散、亂”的行業,又要面臨與跨國公司的直接較量,加上過去空調主力的長期泡沫運作,產業同質化程度十分嚴重,持續競爭力和發展力明顯不足,以致國內崛起了代表進步勢力的許多新生力量量吞食市場份額,產業集中度進一步下降。
個人認為國內空調產業客觀已出現三空洞現象。
資本空洞現象
過去許多主要品牌是依靠政府輸血、股市吸血,量吸取供應商、廣告商以及經銷商的血液來維持生機的。由于企業造血機制不良,資本的空洞現象早已凸現,許多企業在靠捂蓋子、拆東墻補西墻維持著。
最近,一些企業開始通過多元化方式進行規模資本外逃。按理說,競爭加劇,不應該抽逃資金,而應追加投資鞏固和發展。這恰好說明過去的資產黑洞隨著競爭加劇已經難以掩蓋,國家對上市公司開始收緊政策,加強監管力度,靠“玩概念”、套股民血汗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樂華現象”是個很好的例子)制造新的“蓋子”、“畫餅充饑”的策 略不管有無效果,也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為什么我們中國空調產業如此脆弱?許多經濟學家、專家們認為,過去企業是國營為主,由于體制問題,經營者對企業沒有感情,沒有責任,沒有約束,造成量“肥了自留地,荒了公家田”現象的出現,這是必然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國內有位做了十幾年空調批發、代理的經銷商朋友說,國內空調企業主要是依靠淡季打款、旺季銷售這一“非法集資”的圈錢方式發展起來的。整個資金鏈已經繃得緊得不能再緊,一些企業資不抵債的現象已凸現,一些企業玩資產重組,已拖垮許多廣告商、供應商。
所以說,中國空調界的資本空洞十分嚴重,而這幾年在與4家型空調廠有意讓格蘭仕并購的過程中,格蘭仕也親眼看到資產黑洞太,故沒有冒然動作。
品牌空洞現象
個人認為,品牌是建筑在良性的資本及實業基礎上的,資本的空洞必然導致品牌的泡沫。
從策略選擇方面看,由于對產品屬性、消費特點的認識不同所產生的差異。一些企業把空調、家電產品當作時裝、化妝品一樣的奢侈品來經營,店中店、專賣店越開越豪華,其經營成本遠高于制造成本,由此可見,用豪華店中店、專賣店巨額成本支撐起來的品牌經營策略,用于日用消費品、家電產品經營,顯然使得一些企業產品高價品牌還無利可圖,損人不利己。
最后,信用不足。個別企業喜歡“玩概念”,我個人認為,這只能是一種品牌透支、品牌泡沫,是一種品牌空調的現象。我們可以從海關統計資料中看出,一些高價品牌在國內是我們幾倍價格,在出口時卻是我們價格的一半,這其中難以想像的品牌泡沫卻由眾多國內消費者在支付著。
競爭力空洞現象
產品同質化、技術同質化、服務同質化等,使得市場競爭元素趨向于同質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廣州松廈冷氣老總曾對媒體公開揭露,現在的服務主要是商家在服務,個別企業只是要求商家在服務中穿工廠的服裝,工廠只是靠打電話來監控服務,事實上在中、蘇寧等商場中賣格蘭仕與賣其它任何一個品牌的服務水平一樣。
目前許多企業虛張聲勢在喊洗牌,一些自稱強勢品牌不斷套住商家的錢,使商家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成為被壓迫對象,而一旦這些企業捂不住蓋子,商家便幾乎全軍覆沒,血本無歸。事實上,對于“誰洗誰的牌”這個問題,從“ 國退民進”,從資本市場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因為靠長期投機、短期行為,加上管理不善產生許多腐敗的“品牌 ”企業在“國退民進”過程中,被揭開蓋子后,家都開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事實上,中國空調產業目前絕部分還停留在組裝、拼裝的水平上,離世界制造的水平還差很遠。從螺絲刀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與這些規模組裝、拼裝廠相比,沒什么兩樣,因為都是靠社會化配套的零配件來組織生產的,區別只是廠廣告宣傳投入,終端的專賣店、店中店投入,價格要高出許多才能分攤高昂的經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