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果:
與上面相同,即提交生態影響評價報告篇章。
2.3級項目要提交項目地理位置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工程平面布置圖和關鍵評價因子成果圖;2級項目增加植被類型分布圖、資源分布圖等基礎圖件和主要評價因子評價成果圖;1級項目除提交上面成果圖以外,要提交珍稀動、植物分布圖,荒漠化或土壤侵蝕分布圖,景觀生態質量評價圖等,并要完成全區域生境變化評價成果圖和生境動態變化監測系統的建設工作。
另外,要求充分應用3S一體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高新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生態影響評價,并提交相應成果。
2 礦產開采工程
石油、天然氣開采和各種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開采
評價范圍:
2、3級項目以界定礦區及其周邊5km范圍及有關水域為主;
1級項目要從生態完整性的角度出發,凡是由于礦產開采直接和間接引發生態影響問題的區域均應進行評價
評價重點
(1)油田開采的評價重點包括下列內容:
a.鉆井階段
由于井場占地改變了土地利用格局而引發的景觀生態環境改變和動、植物物種生存和移動等問題;由于機械噪聲對人類和動物生存的影響問題;鉆井對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身體健康問題。
b.井下作業階段
長時間的井下作業帶來的區域環境問題,包括地上輔助工作和場地帶來的生態影響。
c.開采、原油集輸和儲運階段
評價重點除與a、b相同的內容以外,長距離的輸油及其中間設施的運轉對區域環境中動、植物物種移動的影響,對地下潛流和地表徑流的影響、對土地生產能力的影響等。
d.事故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
(2)固體礦產開采的評價重點包括下列內容
a. 剝土改變了土地利用現狀及引發的景觀生態和物種生存問題;
b.露采破壞地表應力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進而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
c.坑采引起地面不均勻沉降或塌陷,進而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d.坑采改變地應力,誘發地震等地質災害,進而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e.廢石(含矸石)堆放,進而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f.移民問題。
保護與恢復措施(同上)
針對施工期與運行期主要生態影響制定保護與恢復措施
提交成果:
1.本類型項目要提交生態影響評價報告篇章
2.3級項目要提交項目地理位置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工程現狀布設圖和關鍵評價因子評價成果圖,2級項目增加植被類型分布圖、資源分布圖等基礎圖件和主要評價因子評價成果圖;1級項目在完成上述圖件之后,要提交生境質量現狀圖,地質災害及其分布圖(現狀和預測),珍稀瀕危動、植物圖,荒漠化或土壤侵蝕分布圖,充分應用高新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生態影響評價,并提交相應成果。
3 交通運輸建設項目
交通運輸建設項目以新建項目為主,改擴建項目因線路或場站早已存在,除變動較大的項目不進行生態影響評價。
評價范圍:
1、陸上線路類評價范圍按路線中軸線各向外延伸300~500m;
2、水上線路類中,江河類評價范圍包括主河段的全河段及其沿江陸地;
3、海上類評價范圍主航線向兩側延伸500m;
4、場站類:機場周際外延5km,碼頭區周際外延3~5km。
評價重點
1.陸上線路類
包括線路施工和建成后使區域土地利用格局和地表土壤使用現狀的改變,由此而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線路對動、植物物種遷移的阻斷影響及其由此而引發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等。
2.水上線路類
項目建成后由于航船行駛對水生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對沿江陸地野生動力動物棲息環境的影響以及在處理水土流失、滑坡、塌方、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質地段時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等。
3. 場站類
由于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人工建筑出現及人類活動強度加大對土地生產能力,綠地調節控制能力以及生物種群數量、內部異質化程度等的影響。
保護與恢復措施(同上)
提交成果:
1、提交生態影響評價報告篇章
2、2.3級項目提交土地利用現狀圖,項目位置圖、工程平面布設圖和關鍵評價因子評價成果圖,2級項目增加植被類型分布圖、資源分布圖和主要評價因子評價成果圖;1級項目除完成上述圖件外,要充分應用3S一體化,多媒體等高新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生態影響評價,并提交相應成果。
4 土地開發利用
凡與土地利用有關的所有土地改良、土地功能轉換及土地開發利用項目均屬此范疇,包括:灘涂、草地、濕地、荒漠及農用土地。
評價范圍:
評價范圍為被開發利用的土地區域及區域生態完整性所涉及區域。
評價重點
1.農用土地:
由于農用土地具備區位優勢,因此經常可見的開發利用方向為城鎮居住和工礦占地、農業改良項目(土壤改良、農田水利工程)、農業開發項目(農田建造、水產養殖基地建設、牧場或防護林建設)等,對農用土地開發利用要重點評價其生態經濟價值的變化,特別注意土地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后,生態承載能力正或負的演替方向和數量變化,對較長一個時限的變化結果進行預測。同時,要在對其邊際地區補償功能的評價中,從區域生態完整性所受影響的角度給出結論。要在完善區域內部生態功能和邊際地區補償功能的基礎上,取得最佳的生態經濟效益。
2.灘涂與濕地:
經常可見的開發利用方向為灘涂養殖,圍湖造田或養殖、濕地的大規模墾殖等。
對灘涂與濕地開發利用的評價重點是灘涂與濕地的生態環境及其固有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由于灘涂和濕地適宜人類近期的開發建設目的,因此,灘涂與濕地的開發利用會使生態受到不良影響是很普遍的。由于不同的設計方案對生態完整性的影響差異明顯。因此生態影響評價必須就項目對生態影響的方式、程度和限值做出比較準確的評價,尤其是對空間布局設計的合理程度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合理性做出準確評價,使灘涂和濕地利用中的生態損失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3.草地與荒漠
經常可見的草地開發利用有兩方面:一是草地功能的轉換,如墾殖;二是使用強度加大,如超載過牧。
對該類土地開發利用評價的重點是土地承載能力的變化及由此而引發的區域生態經濟問題。荒漠是十分脆弱的生命體系,評價的重點是其生態承載能力的變化。此外,對這兩種資源類型的評價還應將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作為重點內容,對補償措施的生態合理性進行評價。
防護與恢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