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一聲產業躍升的嘹亮號角,一場激動人心的時尚演繹,一次對生態文明內涵的特別闡釋。
舉世矚目的國際盛會——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正在 灞生態區盛大舉行,其基于生態產業建設的諸多實踐也引起世人的更大關注。
如果說,此次盛會是 灞國家級生態區的加冕禮,那么,多年來的諸多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則無疑是盛典前的精心奠基之舉。
自決定打造 灞國家級生態區的那一刻開始, 灞建設者就堅持生態環境和生態產業的高度融合,堅持以循環經濟理論統領區域產業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金融、商貿、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科技研發、教育、房地產以及體育等現代服務業成為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組成部分。
西安金融商務區低碳新銳、綠色環保;
歐亞論壇高端引領、縱橫捭闔;
灞國家濕地公園涇渭分明、休閑怡然……
一系列重大項目的建設,使得西安市支柱產業之間的循環和連接得以強化, 灞生態區經濟在區域、流域乃至更大范圍內實現了循環和互補,產業活力蓬勃顯現。
綠色引領
生態金融撬動經濟騰飛
金融商務區的崛起,是 灞生態區諸多生態產業發展的一個樣本。
2008年4月,陜西省、西安市確立“建設 灞金融商務區,構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將西安金融商務區建設在 灞生態區。
2009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將西安建設成為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和區域性金融中心。
從某種意義而言,西安金融商務區的提出,既是西安城市現代化進程對 灞生態區的時代要求,也是 灞生態區在建設國家級生態區過程中對區域發展的內在訴求。
按照金融生態規律,基于 灞生態區的總體定位,金融商務區以“生態金融業”為發展重點。通過構建全面的金融組織體系、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現代金融體制和運行機制、金融監管安全體系、社會信用體系,從而充分引導和有力聚集金融機構形成金融產業氛圍;并通過金融集群產業的打造,發揮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撬動區域經濟的騰飛。
具體發展目標是建設六大中心:包括區域性金融后臺服務中心與金融服務外包基地、區域性特色商品(如能源、果業)的交易和定價中心、區域性金融和準金融商品(如環境交易、農村產權交易等)交易中心、區域性金融博覽和培訓中心、全國性金融機構地區總部和陜西能源化工等大型企業的總部基地、中小金融企業(如基金、風險投資、信托)的創業基地和中小企業融資中心。
在堅持生態金融和金融生態高度融合的思考下, 灞金融商務區確定了“一核、一帶、三平臺”的總體產業空間結構。
“一核”,即金融商務硬核區;“一帶”,即灞柳西路商務展示帶;“三平臺”,即后臺服務平臺、配套服務平臺和生活服務平臺。
在金融商務區內,既引入銀行、證券等金融主體,也引入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消費主體;既引入“創造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也引入能幫助 灞發展社會事業的公司。
而招商理念緊扣綠色產業的強勁脈動,圍繞“大、長、綠”字做文章,區域也由此實現了從“生態洼地”到“價值高地”的華麗轉身。
至2010年西安金融商務區完成投資超過10億元,蘇陜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香江財富中心、中國銀行全球客服中心、建行陜西省分行西安營運中心、中國保監會陜西監管局、西安市地稅局綜合服務中心、西部信托時代廣場、希格瑪國際金融廣場、金盾金融押運服務基地、上海石油交易所西部交易中心、陜西環境權交易所、陜西煤炭交易中心等項目紛紛落戶金融商務區。
本著有形區域的開發與無形金融市場的形成相結合的原則,西安金融商務區建設尤其重視金融軟環境和綜合服務體系的構建,從而形成了有利于銀行、證券、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聚集的良性發展格局,并最終實現金融業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聯動發展,形成以金融為核心的商務產業集群。
“至2020年, 灞生態區經濟總量將達到700億-900億元,西安金融商務區的金融業增加值將達到150億-250億元的水平,占西安市金融業增加值新增部分的50%以上,陜西省金融業增加值新增部分的30%以上。”西安金融商務區規劃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