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薄壁輕鋼住宅建筑體系在住宅中的應用(2)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二、鋼結構建筑體系在我國住宅中應用
  根據《國家建筑鋼結構產業“十五”計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我國“十五”期間計劃達到每年建筑鋼結構用鋼量將占全國鋼材總產量的3%;到2015年將達到鋼材總產量的6%。為促進我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發展,建設部于2002年發布了《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技術導則》,建立并批準在天津二建鋼管混凝土住宅、上海中啟集團的中福城、上海現代的新疆庫爾勒8層鋼結構住宅、馬鋼公司的12層鋼結構住宅樓、山東萊鋼的住宅樓,以及以北新房屋、河北唐山低層輕鋼結構住宅,這些項目為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鋼結構住宅尤其是輕鋼結構住宅建筑結構體系,正是工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真正體現,是住宅的建筑體系朝著安全、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的根本保障。
  以下介紹兩種典型的鋼結構建筑體系:
  (一)“H”型鋼住宅建筑體系
  1.山東萊鋼建筑體系:
  它主要是以“H”型為骨架的鋼建筑體系,包括結構體系、墻板體系等部分。
  (1)結構體系:
  對于不同的建筑形式,合理的結構選擇和設計至關重要,它直接關系到結構的使用性能和整個工程的造價,結構形式主要有:
  鋼框架-混凝土剪力墻(核心筒)混合結構、鋼框架—預制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和
  偏心支撐結構。
  (2)墻板體系:
  配合鋼結構綠色節能住宅的體系的推廣,萊鋼建設自主研發了LCC-A型、 LCC-B型和LCC-C型輕質保溫復合墻板。
  (3)體系的特點:
  戶內的有效使用面積增大。由于采用了新型墻材,厚度比磚墻明顯變薄,加之梁柱的截面減少,因此室內空間比傳統建筑結構增加約3 % -6%;建筑風格靈活、豐富。大開間的設計,戶內空間可多方案分割,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采用輕質、保溫的新型墻材和節能技術,使室內保溫性能好;建筑物抗震、抗風性能好。鋼結構延性好,自重輕、大大提高了住宅的安全可靠性;建筑總重輕。比磚混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輕1/3-1/2,可降低基礎處理費用;
  工廠化制作,易于產業化,施工速度快。工期比相應磚混結構和鋼混結構縮短1/3-1/2,加快了資金周轉,提高了資金的收益;環保效果好。施工時可大量減少砂、石、灰的用量,減輕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現場濕法施工大量減少,施工環境好,占用施工場地面積少。當建筑物服務期滿需要拆除時,鋼材可全部回收利用,減少灰色建筑垃圾;具有較高的性能價格比。
  (二)“C”型鋼體系
  “C”型鋼體系,主要是指以美國(WORTHINGTON)、加拿大()、澳洲(BLUESCOPE)和日本新日鐵(NSC)的體系,前以介紹,此處不在敘述。
  三、我國目前房地產發展現狀及住宅形式的要求
  (一)國家基本政策要求: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調整和轉變增
  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總要求,2005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21號)和《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提出運用節能技術,推進建筑節能工作,以住宅產業化帶動,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37號)。
  上述幾個文件的中心思想就是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合理引導住房消費,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積極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根據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實際,提出了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積占新建商品住房總面積70%的目標要求 。
  同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部署,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制度的建設,政府將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居民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住房困難的需要。
  由此看到,國家能源戰略和能耗指標的提出,以及住房建設和消費模式的轉變為鋼結構住宅提供了廣泛的市場。
  (二)住宅建設與市場開發:
  1.大中城市的建設現狀與住宅形式的要求
  由于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使得城市土地供應進一步有序,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土地變得稀少,同時“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政策的要求,使得大中城市的房地產開發趨于以投入產出比較合理的小高層、高層住宅產品為主,而多層住宅、多層以下的住宅都被轉化到城鄉結合部,或中小、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來開發建設。
  2.村鎮住宅建設的新特點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 [2007]1 號)。提出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思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
  應該清楚的發到,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把農民住房簡單的成為城市化的問題,不是簡單的“農民上樓”的問題,“農民上樓”是改善農民居住生活的一種形式,一種理想模式,但中國的土地之廣闊,生活方式之復雜多樣化,絕不可能一刀切,況且農民有農民的生活方式,他需要有耕作的農具、生畜以及其他生產資料,這些都需要區別于城市住房的居住空間,而絕大部分農村的經濟還較為落后,高成本的住房建設費用,恐難以承受,工業化的建筑體系受地域的影響,在偏僻的農村建造也存在一定的空難。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