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5 共3頁
尋人
昨天在靜安第二業余體校的安置點內,記者看到墻上掛著幾張表格,上面除了一些傷者及所在醫院明細外,還有數個至今無法確認去向的人名。
幾乎一整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在墻邊上認真端詳著表格。有的拿筆記上幾個醫院的名字,匆匆走了。他們多是傷者的家屬或親朋,尋著人后趕去探望了。有的,則在發現自己所找親友位列“失蹤”名單后,傷心欲絕,難以自已。
在尋人者中,67歲的周詩昭老人停留的時間最長。記者看到,在他手中的一張小紙片上,已經記下了近10個人名。“都是一起晨練、一起買菜、一起遛鳥的老伙伴,找到了9個,還有3個……不知道在哪里。”
這些老朋友,都是老兩口的同齡鄰居。“關系處得特別好,特別是××,我們都養了畫眉,經常一起遛鳥、逛鳥市,互相家里也都常來常往,喝喝茶下下棋什么的。”周老指著“失蹤”名單里××的名字,已經泣不成聲。就在前天早上,二老還相約這個周末去郊外釣魚,“他身體比我硬朗,可別……”
獻花
警戒線繞著大樓所在小區拉了整整一圈。警戒線旁,圍站著無法計數的市民……當然更多的人只是駐足仰望,然后無奈地嘆息。
花,大多是市民們自發送的。昨天記者走到那里時,剛好看到幾位學生模樣的外國人正俯身獻花。年輕的男子名叫Vikta,難過印在他棱角分明的臉上。小伙子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告訴記者,他22歲,來自俄羅斯,是上海一所大學的留學生。“聽到這個消息,很難過,和我的兩個朋友一起,過來看看。”于是3個年輕人,每人買上一束百合,在這個他們早已喜歡上的城市一角,留下了自己的哀傷。
一會,又來了幾個小朋友。警察們領著小朋友走到大門前,“就放這里吧。”似懂非懂、似哭非哭,記者從那幾張稚嫩的臉上讀出了真誠的悲傷。
一場火,燒毀了眼前了這棟樓,也燒疼了腳下的這座城市。
家園在何方?
夢見了誰?
希望還是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