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半導體、面板后,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儼然被全球設備業視為下一波商機,國際設備大廠也紛至臺灣設立組裝線,臺系設備廠也可望獲得代工訂單,挹注2009年成長動能。
太陽能產業興起,臺系設備業者也紛紛搶進,近來在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面臨料源來源以及價格戰后,市況較混亂,設備業者開始轉向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領域。
而國際設備大廠自然已經早先一步,目前臺系薄膜太陽能電池廠,設備大多技術移轉自美商應材(Applied material)、日本愛發科(ULVAC)、瑞士歐瑞康(Oerlikon)等,這些大廠早先在LCD設備發展就已相當成熟,延續過去經驗得以在薄膜設備市場站穩腳步。
隨著臺灣半導體及面板產業,逐漸成為世界生產重鎮,國際設備大廠也紛紛在臺灣設立據點,就近服務客戶,當然,薄膜太陽能設備的商機,就是下一個重點。如愛發科2007年開始在臺灣設廠,應材子公司AKT也于2008年在臺灣設立制造中心,如此一來,也可加強對臺系設備廠的釋單。
臺系設備業者指出,早期與國際設備廠來往,以提供零組件、組件為主。以往國際大廠都在國外找代工廠,近年來由于多移往臺灣設廠,因此就近找臺系設備廠代工,目前臺系業者多提供機臺腔體、部分模塊、代工整機設備為主,在薄膜太陽能| 由于每家設備廠專精領域不同,所以代工部分也不同,但若以代工組裝某段制程來說,訂單金額約在新臺幣上億元之譜,臺系業者并保守指出,利潤約為2成左右,也成為營收一大來源。
但值得關注的是,若一邊接代工訂單,一邊自行開發薄膜設備,豈不與客戶變成競爭者的關系?臺系業者對此表示,2者只能擇一,若要接代工訂單就不能自己投入研發生產。
代工訂單利潤佳,自然也讓部分業者安于如此。因為投入研發,不僅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還得與國際大廠競爭,投入的是否能回收還是個問題。
但若臺灣設備業想要藉由剛起步的太陽能一舉出頭,提高臺灣設備自給率,勢必不能再重蹈覆轍,再走上純代工之路,且設備自給率,也是深深影響臺灣薄膜太陽能電池是否能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