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5 共1頁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1號、2號高層住宅樓采用筏板混凝土基礎,剪力墻結構,地上33層.地下2層(含夾層),建筑高度97.8 m,建筑面積72,469rn2。1號、20樓筏板混凝土總方量分別約為1 250m3,筏板強度等級C35,抗滲等級P6。筏板混凝土厚度為600mm,基礎梁l400mm,核心承臺1 800mm。本筏板工程屬于大體積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施二r中要求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混凝土厚度小于2.0m時,內外溫差不宜大于25℃;對于厚度超過2.0m的混凝土,根據已有的經驗,只要控制溫度梯度小于12.5℃/m。可適當放寬內外溫差至30~ 33℃,否則會產生溫差裂縫。
1.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技術要求
1.1 本工程大體積混凝±筏板的特點
(1) 筏板要求具有足夠的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等級C35。水泥、粉煤灰、膨脹劑等膠凝材料在水化過程中將放出大量的熱量。
(2) 筏板要求具有良好的抗滲性,因此,原材料要嚴格控制含泥量。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中要加入優質的泵送減水劑,提高混凝土密實度,同時摻入膨脹劑,以補償混凝土收縮。
(3) 筏板要求具有良好的整體性,防止貫穿性裂縫產生,同時盡量減少淺層裂縫的出現。
1.2 大體積混凝± 施工技術要求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l號樓于2O04年5月3日(16:30)至5日(16:00)一次澆筑完畢,混凝土澆筑期間環境溫度為10~28℃ 。混凝土入模溫度15―22℃。2號樓于2004年6月1日(4:30)至2日(16:00)一次澆筑完畢,混凝土澆筑期間環境溫度為16~29 ℃,混凝土入模溫度22~3l℃。白天溫度較高的時候只覆蓋塑料布保濕,晚上溫度較低的時候及時增加覆蓋棉氈進行保濕保溫養護;如遇大雨天則在混凝土上面再加蓋塑料布,防止積水太多(不超過20mm)導致混凝土表面溫度太低而加大溫差。經過9d的溫度監測,1號樓大體積混凝土筏板的內部最高溫度從59.9 ℃降至40℃以下,表面溫度相應降至30℃左右;2號樓大體積混凝土筏板的內部最高溫度從64.8℃降至40℃ 以下,表面溫度相應降至30℃左右,已達到安全溫度,可不對筏板混凝土進行溫度監控
2.測溫方式
本工程采用計算機溫度監控系統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1號、2號高層住宅樓筏板進行溫度監測。
在混凝土澆筑以前,將下端封閉的測溫套管固定在測溫點平面位置上,并在套管的不同高度放置測溫元件。通過熱電轉換,數據采集及處理,在計算機上監控混凝土的溫度變化
測溫點的平面布置按澆筑前后順序、不同混凝土厚度等共布置6個測溫點。測溫點在豎向測試3個深度處的溫度:混凝土表層溫度(距混凝土表面10cm高度處的溫度)、混凝土中心溫度(即1/2高度處的溫度)和混凝土底部的溫度(距混凝土底面20cm高度處的溫度)。對厚度小于1000mm的測點只監測其內部溫度即可。
3.測溫結果
從監視器自動形成的溫度變化曲線可以看出:環境曲線顯示一天中溫度最高點為午后的4h內,最低點為天亮時分;混凝土上部溫度隨環境溫度變化,在同一時間點溫度高于環境溫度;混凝土中部及下部溫度自澆筑之后的48h內為溫度最高時期,之后溫度逐漸下降。
3.1 1號樓測溫結果
混凝土澆筑及養護過程中,大氣溫度10-37℃,混凝土入模溫度15~22℃ ,環境濕度20%一84%。本 程筏板布置6個測樁,整個筏板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為59.9 ℃,最大溫差為21.7℃。
3.2 2號樓測溫結果
混凝土澆筑及養護過程中。大氣溫度15―35℃ ,混凝土入模溫度22-31℃ ,環境濕度23%~93%。本工程筏板布置6個測樁,整個筏板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為64.8℃ ,最大溫差為24.8℃。
本工程采用大體積混凝七測溫技術并根據測溫結果提出了養護措施,通過9d的保溫、保濕養護,確保了筏板、混凝土均勻散熱降溫,使混凝土中心溫度降至40℃以下,控制了混凝土裂縫的出現。經檢查整個筏板混凝土未見有害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