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9-16 共1頁
第二章
1. 計算機的發展:四代劃分每年代主要特點。
2.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計算機硬件的邏輯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
3. 馮·諾依曼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存儲程序控制。
4. CPU的主要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部件及功能。
5. 指令:定義、組成。
6. 指令與指令系統。
7. 指令系統向下兼容性問題。
8. CPU的性能指標(有字長(位數)、主頻(時鐘頻率)、總線速度、高速緩存的容量與結構、指令系統、邏輯結構)。
9. 臺式PC機的機箱內的主要部件。
10. 南北橋芯片組的作用。
11. BIOS的中文翻譯是什么?它包含有哪些程序?
12. 存儲器的層次結構及速度比較。
13. 半導體存儲器的分類和區別:ROM和RAM。
14. 主存儲器:DRAM組成、存儲容量、存取時間(單位)。
15. Cache作用。
16. IDE接口(位于機箱內):通常連接的設備。
17.USB接口:可連接多個設備的總線式串行接口,可方便的進行插拔,符合“既插即用”(PnP)規范;支持熱插拔;一個USB接口最多能連接127個設備;USB接口的I/O設備可以有自己的電源,也可通過USB接口由主機提供電源;USB2.0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60MB/s。
18.IEEE-1394接口:串行,主要用于連接需要高速傳輸大量數據的音頻和視頻設備,在一個接口上最多可以連接63個設備,支持即插即用和熱插拔。
19.手寫筆(輸入設備)的主要工作原理:電磁感應。
20. 掃描儀:分類及主要性能指標。
21. 數碼相機:重要性能指標(CCD像素的數目和存儲容量)、像素數目與分辨率的關系(如:數碼相機200萬像素對應分辨率為1600*1200)。
22. 顯示器的分類與性能指標
23. 打印機的分類、比較、性能指標
?。ù蛴C的主要性能指標有打印精度、打印速度、色彩表現能力、其他如噪音、打印成本、接口等等)
24. 硬盤:磁道、柱面、扇區的含義;容量的計算(每扇區容量512)。硬盤最外圈編號最小的磁道(同心園)稱為0磁道而不是1磁道。
25. 磁盤驅動器:既可做輸入設備,又可做輸出設備。
26. 臺式PC機的機箱內安裝主要部件(主板、電源、CPU、內存條、顯卡、網絡接口卡、聲卡、硬盤、光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