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PA和ACCA
畢業的時候還有點看不上財務工作,考了ACCA之后就進了這一行。以后有機會的話跟大家聊一下應聘和招聘的事,這些年下來,面試的次數不下100來次,有應聘的也有招聘的。現在,先講講國內財務這一行當。這行有幾類人:
一般會計,有個會計上崗證就行了,他們象金字塔的底層,多得不得了,極容易被替代;這些人繼續深造的話會考(助理)會計師證,然后考慮CICPA。
管理會計,他們做分析做控制,比如成本分析,應收帳款管理,預算管理等等,一般要有CICPA或ACCA。在這里,CICPA和ACCA的意義也許沒有太大不同,尤其是在國營單位的話,領導也許還沒清楚ACCA是什么玩意。但在招聘的時候,外資/合資企業在其他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一般是選擇ACCA。就GAAP(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actice)來說,各國有各國的要求,英國的當然跟中國的不一樣。但只要有做會計的經驗,沒有人會懷疑你是否懂中國GAAP。然而管理會計顧名思義是要有管理的概念,這方面的概念在CICPA里少之又少,卻在ACCA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因為在中國,會計向來的概念是記帳和出納而已,至于如何利用財務功能幫助企業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如何幫助企業控制和規范其他功能,如銷售和生產的運作,如何幫助管理層決策.......這些觀念都是近年來通過外資企業傳進來的。在國外,則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西方的許多會計認證都涵蓋這些方面,包括ACCA。
財務管理人員:那是真的參與到管理的,根據上面的分析,ACCA也就更有意義。我在應聘這么多公司的職位時,沒有一個問我,除了ACCA,你有CPA嗎?反過來就不一樣了。
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CICPA很重要,因為查賬必須一條條摳是否違反國家政策,只有擁有CICPA的事務所經理人員才能簽署審計報告。在四大里,ACCA受到重視。CICPA在那兒已經幾乎是必備條件,要往上爭奪就看誰擁有額外的戰斗力。四大給企業審計通常有內部控制方面的建議,這方面的知識和上面說的道理一樣,在ACCA里有充分的闡述而CICPA缺乏。
至于CICPA和ACCA學習內容上的比較,有一位網友做了以下總結,還挺在理的,供大家參考:
“我們考過CICPA都知道,一共有五門,主要內容包括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和相關經濟法律,總得說來,內容面還是很狹窄,更不用說它考試的內容的刁鉆了。就算能順利通過,也只能說自己是在中國的會計領域是個專家。請注意,我強調的是中國的會計領域,因為它的知識,也只能夠應付一個類似jointventure的財務經理地位的所需知識。但是中國現在的大環境是金融業,會計業相當封閉,不發達,很多外國非常通行的工具比如factoring,option,swaption等鮮有提及。況且中國的會計制度現在正在不停變革,而變革的方向,卻恰恰是國際會計準則。
ACCA卻不同,它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相對比較寬廣,要考的九科中包括了國際會計準則,審計(包括高級審計),企業戰略管理,市場營銷,IT系統,戰略財務管理,甚至金融,期貨等在中國甚少涉及的金融工具的操作等。另外課程的設置也有玄機。2字頭的paper就是每科的基礎知識,比如2。5是國際會計準則較低端的掌握,2.6是審計的低端,2.4是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這幾門的知識范圍和CICPA相關科目的要求相若。3字頭的paper幾乎每一科都在2字頭可以找到基礎,但是又都上了一個臺階,所以每一門幾乎都加了一個strategy。3字頭的學科強調從戰略的角度思考問題,CASE里面的企業也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企業,往往是一個集團,跨國公司等等。
“如果把中國的CPA所需要的知識比作財務經理,那么ACCA覆蓋的知識面積可以比作CFO,甚至是企業的管理者。特別是最后三科strategy的科目,真的是從一個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當然,理論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考的過試的人不一定肯定具備實務的能力,但是起碼ACCA向這個方向開了一個門,讓我們的思維受過一次熏陶。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吧。我自己的經驗就是感覺學完了ACCA后,對工作中很多事情的體會深刻了很多,學會了很多管理的技巧,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解更非常深入,進而對于中國會計準則的發展覺得順理成章,一切早已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