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從業考試:會計基礎第一章總論重點掌握會計基本職能;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基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及其基本特征;會計等式。
一、會計意義
(一)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1.西周王朝:出現“會計”一詞;產生“官廳會計”并出現“司會”
2.唐宋時期:出現“四柱結算法”是中式會計方法的精髓。
3.1985年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標志著我國會計工作法治化的開端
4.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終于購建起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小企業出外)各類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
(二)會計的職能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會計核算是會計的首要職能
1. 會計核算的四個環節: (1)確認;(2)計量;(3)記錄;(4)報告
2. 會計核算的七種方法: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
(三)財務報告目標:
根據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二、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基礎
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等四項。
注意:
1.會計主體: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要求:會計核算分清經濟業務是屬于本企業的還是企業的所有者,還要分清經濟業務是屬于本企業的還是其他企業的
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單位必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2.會計分期: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形成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不同的記賬基礎,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會計處理.
三、會計記賬基礎
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我國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四、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包括8項:
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首要質量要求、基本質量特征
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次級質量要求
注意:
(4)可比性含義
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如確需變更,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
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于形式:會計核算上將融資租入的資產視為承租企業的資產進行核算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要求。
(7)謹慎原則又稱穩健原則或審慎性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
如:對應收款項計提壞賬準備;對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五、 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包括:
資產;負債 ;所有者權益――靜態要素,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要素
收入;費用 ;利 潤―――――動態要素,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要素
1、資產特征:
(1)資產是由于過去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是現實的資產,不能是預期的資產。
(2)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
(3)資產預期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2. 負債特征:
(1)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承擔的現時義務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 負債是能夠用貨幣確切計量或合理估計的經濟責任,一般都有確切的受款人和償付期限。
3. 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與企業特定的、具體的資產并無直接關系,它并不與企業任何具體的資產項目發生對應關系
對于所有者權益的其他內容直接看第十五章所有者權益
對于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要素直接看教材第十六章收入費用和利潤
六、會計等式
1、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第一等式)
2、收入-費用=利潤(第二會計等式)
3、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第三會計等式)
注意掌握經濟業務事項對會計要素的影響
七、會計計量
會計計量通常被認為是財務會計的核心問題。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