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會計應屆畢業生而言,求職大戲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轉眼間半年已過,筆者從求職經歷中稍取幾粟,希望讀者能夠管中窺豹。
現狀一:經驗致命傷
目前,很多單位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都把“工作經驗”作為重要條件之一,類似“從事實務工作滿1年”屢見不鮮,而達到這些條件對于乍出象牙塔的學生軍而言,無異難于上青天。財會類職位大多從事實務性操作,因此對求職者經驗的要求很高,一個剛剛走出校園的會計學子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歷練和經驗儲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擔起實務重擔的。所以,從會計職場供求兩端看,供大于求的結構落差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人才供需結構的不匹配,一方面單位招不到經驗豐富的財務人員;另一方面,供給的主力軍——校園職場的狀況卻是“滿城遍地是新手”。
雖然這樣的狀況給初出茅廬的會計學生很大的求職壓力,但壓力也是動力,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殘酷的求職壓力也能指引會計學生在校園里,就提早意識到經驗對財務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其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獲得財務工作之“初體驗”,提升自身對于未來職業生涯的適應性和機動性。
現狀二:證書打天下
當前,各種名目的認證考試漫天飛舞,于是很多單位便把證書作為招聘的重要標準和門檻之一。傳統的證書范圍可以歸為外語、專業、計算機三類,但現在五花八門的考試已經把這些經典證書的外延拓展到很寬,比如:隨著ACCA、FRM、AICPA等國際考試的引入,招聘機構對證書的追逐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因為有些證券公司就明確地提出應聘者要具備FRM的相關知識,這些對于深處校園中的學子而言又是一大挑戰。
現狀三:考試車輪戰
考試是中國選拔人才亙古不變的武器,這點被招聘者們演繹得爐火純青。鑒于會計專業的專業性,用人單位幾乎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測試,并由此來考察應聘者的優劣。除了筆試形式的專業考試外,還要通過眾多的面試及小組測試等來考驗應聘者的反應能力和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等。通常,一個單位的考試要分成筆試、一次二次面試等等,讓應聘者疲于奔命,整日奔波于各考場之間而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