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2 共1頁
一、單項選擇題(單項選擇題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多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 |
1.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2005年度,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1000萬元,增值稅銷項稅額為170萬元;應收賬款期初余額為100萬元,期末余額為150萬元;預收賬款期初余額為50萬元,期末余額為10萬元。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甲公司2005年度現金流量表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目的金額為( )萬元。 |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產生的"收入和增值稅銷項稅額"+應收賬款項目本期減少額-應收賬款項目本期增加額+應收票據項目本期減少額-應收票據項目本期增加額+預收賬款項目本期增加額-預收賬款項目本期減少額±特殊調整業務=1000+170-(150-100)-(50-10)=1080(萬元)。 |
|
2.乙工業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本月購進原材料200公斤,貨款為6000元,增值稅為1020元;發生的保險費為350元,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為130元;驗收入庫時發現數量短缺10%,經查屬于運輸途中合理損耗。乙工業企業該批原材料實際單位成本為每公斤( )元。 |
正確答案:D 解題思路:購入原材料的實際總成本=6000+350+130=6480(元) 實際入庫數量=200×(1-10%)=180(公斤) 所以,乙工業企業該批原材料實際單位成本=6480/180=36(元/公斤)。 |
|
3.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會計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生的下列事項,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的是 |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調整事項和非調整事項的區別在于:調整事項是事項存在于資產負債表日或以前,資產負債表日后提供證據對以前已存在的事項所作的進一步說明;而非調整事項是在資產負債表日尚未存在,但在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前發生或存在。其他三項都屬于日后非調整事項。 |
|
4.甲公司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期末存貨,按單項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庫存自制半成品成本為35萬元,預計加工完成該產品尚需發生加工費用11萬元,預計產成品不含增值稅的銷售價格為50萬元,銷售費用為6萬元。假定該庫存自制半成品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不考慮其他因素。2005年12月31日,甲公司該庫存自制半成品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 )萬元。 |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自制半成品加工為產品的可變現凈值=50-6=44(萬元)。 自制半成品加工為產品的成本=35+11=46(萬元),產品發生了減值,該自制半成品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 自制半成品的可變現凈值=50-11-6=33(萬元)。 自制半成品的成本為35萬元,所以自制半成品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萬元(35-33)。 |
|
5.下列各項,計入財務費用的是(.)。 |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現金折扣,指債權人為鼓勵債務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付款,而向債務人提供的債務扣除。銷售方把給予客戶的現金折扣視為融資的理財費用,會計上作為財務費用處理。 銷售折讓,指企業因售出商品的質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價上給予的折讓。實際發生銷售折讓時,沖減企業的銷售收入。 商業折扣是指企業為促進銷售而在商品標價上給予的扣除。在銷售時即已發生,企業銷售實現時,按扣除商業折扣后的凈額確認銷售收入,不需作單獨的賬務處理。 委托代銷商品支付的手續費計入營業費用。 【提示】按照新準則,"營業費用"科目應改為"銷售費用"科目。 |
|
二、多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備選答案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多選、少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 |
6.下列有關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不正確的有 |
正確答案:ABC 解題思路:自創商譽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轉讓使用權的無形資產的攤銷價值應計入其他業務支出;轉讓無形資產的所有權,將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轉銷,無形資產出售凈損益計入營業外收支。 【提示】按照新準則,將"其他業務支出"科目改為"其他業務成本"科目。 |
|
7.下列各項,屬于工業企業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的有 |
正確答案:BCD 解題思路:籌資活動是指導致企業資本及債務規模和構成發生變化的活動,包括吸收投資、發行股票或債券、分配利潤等。選項A屬于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
|
8.下列各項,不需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的有 |
正確答案:ACD 解題思路:無形資產預計使用年限發生變化而改變攤銷年限屬于會計估計變更,不需要進行追溯調整;固定資產經濟利益實現方式發生變化而改變折舊方法也屬于會計估計變更,采用未來適用法核算,不進行追溯調整;長期股權投資因不再具有重大影響由權益法改為成本法屬于新的事項,不是會計政策變更,也不進行追溯調整。 |
|
9.下列各項,表明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有 |
正確答案:ABCD 解題思路: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是指,資產已經達到購買方或建造方預定的可使用狀態。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 (1)固定資產的實體建造(包括安裝)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或者實質上已經完成; (2)所購建的固定資產與設計要求或合同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即使有極個別與設計或合同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響其正常使用; (3)繼續發生在所購建固定資產上的支出金額很少或幾乎不再發生。如果所購建固定資產需要試生產或試運行,則在試生產結果表明資產能夠正常生產出合格產品時,或試運行結果表明能夠正常運轉或營業時,就應當認為資產已經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
|
10.下列有關建造合同的會計處理,正確的有 |
正確答案:ACD 解題思路:如果建造合同的結果不能可靠估計,且合同成本不能收回的,應當在發生的當期作為費用,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 |
|
三、判斷題(每小題判斷結果正確的得1分,判斷結果錯誤的扣0.5分,不判斷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本類題最低得分為零分) |
11.收到購買債券時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領取的短期債券投資利息,應計入當期損益。 |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購買債券時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領取的短期債券投資利息計入應收利息科目,實際收到該利息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應收利息",不計入當期損益。 |
|
12.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會計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生的報告年度售出的商品因質量問題被退回,該事項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 |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日后期間發生的報告年度銷售商品的退回,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 |
|
13.企業購建的符合借款費用資本化條件的固定資產各部分分別完工,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繼續建造過程中可供單獨使用,且為使該部分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實質上已經完成的,應當停止與該部分資產相關的借款費用資本化。 |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所購建固定資產的各部分分別完工,而且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繼續建造期間可單獨使用,并且使該部分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實質上已經完成,就說明該部分資產已經達到了可使用狀態,企業應當停止該部分資產借款費用的資本化。 |
|
14.事業單位收到撥入的具有指定項目或用途并需單獨報賬的專項資金應增加撥入專款,使用的專項資金應增加專款支出,年末應將撥人專款與專款支出之間的差額轉入事業基金。 |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剩余的專項資金,按規定留歸本單位的部分才轉入事業基金。 |
|
15.企業對初次發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項采用新的會計政策,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企業對初次發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項采用新的會計政策,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
|
四、計算分析題(凡要求計算的項目,除題中特別標明的外,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有計量單位的,必須予以標明,標明的計量單位與題中所給的計量單位相同;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除特殊要求外,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小數;凡要求解釋、分析、說明理由的內容,必須有相應的文字闡述) |
16.甲公司屬于工業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所得稅稅率為33%,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甲公司于2005年12月1日正式投產,原材料按實際成本核算。W材料12月初結存為零。 甲公司2005年12月發生的有關原材料的經濟業務如下: (1)12月2日,向乙公司購入W材料1000噸,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原材料價款為20000萬元,增值稅額為3400萬元,款項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W材料驗收入庫過程中發生檢驗費用500萬元,檢驗完畢后W材料驗收入庫。 (2)12月5日,生產領用W材料300噸。 (3)12月8日,向丙公司購入W材料1900噸,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原材料價款為54150萬元,增值稅額為9205.5萬元,款項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W材料已驗收入庫。 (4)12月10日,生產領用W材料600噸。 (5)12月12日,發出W材料1000噸委托外單位加工(月末尚未加工完成)。 (6)12月15日,向丁公司購入W材料1000噸,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原材料價款為30000萬元,增值稅額為5100萬元,款項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W材料已驗收入庫。 (7)12月17日,生產領用W材料1500噸。 假定:甲公司領用W材料生產的產品在2005年度全部完工,且全部對外售出;不考慮其他因素。 要求: (1)計算購入各批W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 (2)按后進先出法計算發出各批W材料的成本和月末結存W材料的成本。 (3)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發出各批W材料的成本和月末結存W材料的成本。 (4)計算采用先進先出法計價與采用后進先出法計價相比對甲公司2005年度凈利潤的影響數(注明"增加"或"減少")。 (5)計算采用先進先出法計價與采用后進先出法計價相比對甲公司2005年末未分配利潤的影響數(注明"增加"或"減少")。(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
正確答案: (1)12月2日向乙公司購入W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20000+500)/1000=20.50(萬元) 12月8日向丙公司購入W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54150/1900=28.50(萬元) 12月15日向丁公司購入W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30000/1000=30(萬元) (2)12月5日生產領用W材料的成本=300×20.50=6150(萬元) 12月10日生產領用W材料的成本=600×28.50=17100(萬元) 12月12日發出委托加工的W材料成本=1000×28.50=28500(萬元) 12月17日生產領用W材料的成本=1000×30+300×28.50+200×20.50=42650(萬元) 月末結存W材料的成本=20500+54150+30000-6150-17100-28500-42650=10250(萬元) (3)12月5日生產領用W材料的成本=300×20.50=6150(萬元) 12月10日生產領用W材料的成本=600×20.50=12300(萬元) 12月12日發出委托加工的W材料的成本=100×20.50+900×28.50=27700(萬元) 12月17日生產領用W材料的成本=1000×28.50+500×30=43500(萬元) 月末結存W材料的成本=20500+54150+30000-6150-12300-27700-43500=15000(萬元) (4)采用先進先出法的生產領用W材料成本=6150+12300+43500=61950(萬元) 采用后進先出法的生產領用W材料成本=61504-17100+42650=65900(萬元) 如果產銷率為100%,采用先進先出法與采用后進先出法相比2005年凈利潤增加=(65900-61950)×(1-33%)=2646.50(萬元) (5)未分配利潤增加=2646.50×(1-10%)=2381.85(萬元) 【提示】按照新準則,對存貨核算的發出方法取消了后進先出法。本題其他知識點仍舊適用。 |
|
17.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為上市公司。甲公司長期債券投資于每年年末計提債券利息,并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債券溢折價。甲公司發生的有關長期債券投資業務如下: (1)2001年12月31日,以21909.2萬元的價格購入乙公司于2001年1月1日發行的5年期一次還本、分期付息債券,債券面值總額為20000萬元,付息日為每年1月1日,票面年利率為6%,實際年利率為5%。未發生其他相關稅費。 (2)2002年1月1日,收到乙公司發放的債券利息,存入銀行。 (3)2002年12月31日,計提債券利息,并攤銷債券溢價。 (4)2003年1月1日,收到乙公司發放的債券利息,存入銀行。 (5)2003年12月31日,計提債券利息,并攤銷債券溢價。 (6)2004年1月1日,收到乙公司發放的債券利息,存入銀行。 (7)2004年12月31日,計提債券利息,并攤銷債券溢價。 (8)2005年1月1日,收到乙公司發放的債券利息,存入銀行。 (9)2005年12月31日,計提債券利息,并攤銷債券溢價。 (10)2006年1月1日,該債券到期,收到乙公司發放的債券本金和利息,存入銀行。 假定各年實際利率均為5%,不考慮其他因素。 要求: (1)計算該債券年票面利息。 (2)計算各年的投資收益和溢價攤銷額。 (3)逐筆編制上述各項業務的會計分錄。 ("長期債權投資"科目要求寫出明細科目,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
正確答案: (1)該債券年票面利息=20000×6%=1200(萬元) (2)該債券溢價金額=21909.2-20000×6%-20000=709.2(萬元) 2002年投資收益=(20000+709.2)×5%=1035.46(7/元) 2002年溢價攤銷額=20000×6%-(20000+709.2)×5%=164.54(萬元) 2003年投資收益=(20000+709.2-164.5)×5%=1027.23(萬元) 2003年溢價攤銷額=20000×6%-(20000+709.2-164.5)×5%=172.77(萬元) 2004年投資收益=(20O00+709.2-164.5-172.77)×5%=1018.60(萬元) 2004年溢價攤銷額=20000×6%-(200004-709.2-164.5-172.77)×5%=181.40(萬元) 2005年溢價攤銷額=709.2-164.5-172.77-181.40=190.53(萬元) 2005年投資收益=1200-190.53=1009.47(萬元) (因為以前年度的數據保留了小數位數,不是精確數據,最后一年如果再按上述公式來計算,各年攤銷的溢價之和就會與溢價總額有誤差,所以最后一年的數據倒擠) (3)①借: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面值) 20000 應收利息 1200 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 709.2 貸:銀行存款 21909.2 ②借:銀行存款 1200 貸:應收利息 1200 ③借:應收利息1200 貸: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 164.54 投資收益 1035.46 ④借:銀行存款 1200 貸:應收利息 1200 ⑤借:應收利息1200 貸: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 172.77 投資收益 1027.23 ⑥借:銀行存款 1200 貸:應收利息 1200 ⑦借:應收利息 1200 貸: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 181.40 投資收益 1018.60 ⑧借:銀行存款 1200 貸:應收利息 1200 ⑨借:應收利息 1200 貸: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 190.53 投資收益 1009.47 ⑩借:銀行存款 21200 貸:應收利息 1200 長期債權投資一債券投資(面值)20000 【提示】按照新準則,本題的"長期債權投資一債券投資(面值)"應改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應改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其他處理仍舊適用。 |
|
五、綜合題(凡要求計算的項目,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有計量單位的,應予以標明,標明的計量單位與題中所給的計量單位相同;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除特殊要求外,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小數;凡要求解釋、分析、說明理由的內容,必須有相應的文字闡述) |
18.太湖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簡稱太湖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所得稅稅率為33%,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除特別說明外,不考慮除增值稅、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所售資產均未計提減值準備。銷售商品均為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交易價格為公允價格;商品銷售價格均不含增值稅;商品銷售成本在確認銷售收入時逐筆結轉。太湖公司按照實現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太湖公司2005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于2006年2月28日完成。太湖公司2005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經董事會批準于2006年4月25日對外報出,實際對外公布日為2006年4月30日。 太湖公司財務負責人在對2005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復核時,對2005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有疑問,其中,下述交易或事項中的(1)、(2)項于2006年2月26日發現,(3)、(4)、(5)項于2006年3月2日發現: (1)1月1日,太湖公司與甲公司簽訂協議,采取以舊換新方式向甲公司銷售一批A商品,同時從甲公司收回一批同類舊商品作為原材料入庫。協議約定,A商品的銷售價格為300萬元,舊商品的回收價格為10萬元(不考慮增值稅),甲公司另向太湖公司支付341萬元。 1月6日,太湖公司根據協議發出A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商品價格為300萬元,增值稅額為51萬元,并收到銀行存款341萬元,該批A商品的實際成本為150萬元;舊商品已驗收入庫。 太湖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341 貸:主營業務收入 29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51 借:主營業務成本 150 貸:庫存商品 150 (2)10月15日,太湖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合同,向乙公司銷售一批B產品。合同約定: 該批B產品的銷售價格為400萬元,包括增值稅在內的B產品貨款分兩次等額收取;第一筆貨款于合同簽訂當日收取,第二筆貨款于交貨時收取。 10月15日,太湖公司收到第一筆貨款234萬元,并存入銀行;太湖公司尚未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該批B產品的成本估計為280萬元。至12月31日,太湖公司已經開始生產B產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筆貨款。 太湖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234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 借:主營業務成本 140 貸:庫存商品 140 (3)12月1日,太湖公司向丙公司銷售一批C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銷售價格為100萬元,增值稅額為17萬元。為及時收回貨款,太湖公司給予丙公司的現金折扣條件為2/10,1/20,n/30(假定現金折扣按銷售價格計算)。該批C商品的實際成本為80萬元。至12月31日,太湖公司尚未收到銷售給丙公司的C商品貨款117萬元。 太湖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收賬款 117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 借:主營業務成本 80 貸:庫存商品 80 (4)12月1日,太湖公司與丁公司簽訂銷售合同,向丁公司銷售一批D商品。合同規定,D商品的銷售價格為500萬元(包括安裝費用);太湖公司負責D商品的安裝工作,且安裝工作是銷售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12月5日,太湖公司發出D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D商品銷售價格為500萬元,增值稅額為85萬元,款項已收到并存入銀行。該批D商品的實際成本為350萬元。至12月31日,太湖公司的安裝工作尚未結束。 太湖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585 貸:主營業務收入 5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85 借:主營業務成本 350 貸:庫存商品 350 (5)12月1日,太湖公司與戊公司簽訂銷售合同,向戊公司銷售一批E商品。合同規定:E商品的銷售價格為700萬元,太湖公司于2006年4月30日以740萬元的價格購回該批E商品。 12月1日,太湖公司根據銷售合同發出E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E商品銷售價格為700萬元,增值稅額為119萬元;款項已收到并存入銀行;該批E商品的實際成本為600萬元。 太湖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819 貸:主營業務收入 7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19 借:主營業務成本 600 貸:庫存商品 600 要求: (1)逐項判斷上述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分別注明其序號即可)。 (2)對于其會計處理判斷為不正確的,編制相應的調整會計分錄(涉及"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的調整會計分錄可合并編制)。 (3)計算填列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相關項目的調整金額(調整表見答題紙第14頁)。 ("應交稅金"科目要求寫出明細科目及專欄名稱;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
正確答案: (以新準則為依據) 【提示】按照新準則,本題題干應作以下幾點修改: 題干中"應付稅款法"改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應交稅金"改為"應交稅費",事項(2)第一段加上務件"假定交貨期限不能超過3年",事項(5)中在"E商品的銷售價格為700萬元"后加上條件"(假定該價格不公允)",將要求中的"利潤分配表"改為"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按照修改后的題目做的參考答案如下: (1)第①②④⑤錯誤,第③正確。 (2)對第一個事項: ①借:原材料 1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 ②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3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3.3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7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7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O.67 貸: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 O.67 對第二個事項: ①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 貸:預收賬款 234 ②借:庫存商品 1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40 ③借:應交稅費一應交所得稅 19.8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9.8 借:利潤分配一未分配利潤 40.2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40.2 借:盈余公積 4.02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02 對第四個事項: ①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500 貸:預收賬款 500 ②借:發出商品 3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50 ③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50 借:盈余公積 1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 對第五個事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700 貸:其他應付款 700 借:發出商品 6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0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40/5)8 貸:其他應付款 8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8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8 借:盈余公積 10.8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8 2005年利潤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調整 營業收入減少1390萬元 營業成本減少1090萬元 財務費用增加8萬元 所得稅費用減少16.5萬元 凈利潤減少291.5萬元 本年金額中提取盈余公積減少29.15萬元 本年金額中未分配利潤減少262.35萬元 |
|
19.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乙公司)為華東地區的一家上市公司,屬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乙公司2003年至2006年與固定資產有關的業務資料如下: (1)2003年12月1日,乙公司購入一條需要安裝的生產線,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生產線價款為1000萬元,增值稅額為170萬元;發生保險費2.5萬元,款項均以銀行存款支付;沒有發生其他相關稅費。 (2)2003年12月1日,乙公司開始以自營方式安裝該生產線。安裝期間領用生產用原材料實際成本和計稅價格均為10萬元,發生安裝工人工資5萬元,沒有發生其他相關稅費。該原材料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3)2003年12月31日,該生產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當日投入使用。該生產線預計使用年限為6年,預計凈殘值為13.2萬元,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 (4)2004年12月31日,乙公司在對該生產線進行檢查時發現其已經發生減值。 乙公司預計該生產線在未來4年內每年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00萬元、15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2009年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以及該生產線使用壽命結束時處置形成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為200萬元;假定按照5%的折現率和相應期間的時間價值系數計算該生產線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該生產線的銷售凈價為782萬元。 已知部分時間價值系數如下: ![]() (5)2005年1月1日,該生產線的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12.56萬元,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 (6)2005年6月30日,乙公司采用出包方式對該生產線進行改良。當日,該生產線停止使用,開始進行改良。在改良過程中,乙公司以銀行存款支付工程總價款122.14萬元。 (7)2005年8月20日,改良工程完工驗收合格并于當日投入使用,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8年,預計凈殘值為10.2萬元,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2005年12月31日,該生產線未發生減值。 (8)2006年4月30日,乙公司與T公司達成協議,以該生產線抵償所欠丁公司相同金額的貨款。當日,乙公司與丁公司辦理完畢財產移交手續,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假定2006年4月30日該生產線的賬面價值等于其公允價值。 要求: (1)編制2003年12月1日購入該生產線的會計分錄。 (2)編制2003年12月安裝該生產線的會計分錄。 (3)編制2003年12月31日該生產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會計分錄。 (4)計算2004年度該生產線計提的折舊額。 (5)計算2004年12月31日該生產線的可收回金額。 (6)計算2004年12月31日該生產線應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金額,并編制相應的會計分錄。 (7)計算2005年度該生產線改良前計提的折舊額。 (8)編制2005年6月30日該生產線轉入改良時的會計分錄。 (9)計算2005年8月20日改良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后該生產線的成本。 (10)計算2005年度該生產線改良后計提的折舊額。 (11)編制2006年4月30日該生產線抵償債務的會計分錄。 (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
正確答案: (1)借:在建工程 1172.5 貸:銀行存款 1172.5 (2)借:在建工程 16.7 貸:原材料 10 應交稅金 1.7 應付工資 5 【提示】按照新準則,"應交稅金"科目改為"應交稅費"科目,"應付工資"科目改為"應付職工薪酬"科目。 (3)借:固定資產 1189.2 貸:在建工程 1189.2 (4)2004年折舊額=(1189.2-13.2)/6=196(萬元) (5)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100×0.9524+150×0.9070+200×0.8638+300×0.8227+200×0.7835 =95.24+136.05+172.76+246.81+156.7 =807.56(萬元) 而銷售凈價為782萬元 所以,該生產線可收回金額為807.56萬元 (6)應計提減值準備金額=(1189.2-196)-807.56=185.64(萬元) 借:營業外支出 185.64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185.64 【提示】按照新準則,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借方應是"資產減值損失"科目,不再用"營業外支出"科目。 (7)2005年改良前計提的折舊額=(807.56-12.56)/5×1/2=79.5(萬元) (8) 借:在建工程 728.06 累計折舊 275.5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185.64 貸:固定資產 1189.2 (9)生產線成本=728.06+122.14=850.2(萬元) (10)2005年改良后應計提折舊額=(850.2-10.2)/8×4/12=35(萬元) (11)2006年4月30日賬面價值=850.2-35×2=780.2(萬元) 借:固定資產清理 780.2 累計折舊 70 貸:固定資產 850.2 同時, 借:應付賬款 780.2 貸:固定資產清理 7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