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2 共1頁
考前沖刺(十四)
一、單項選擇題(單項選擇題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多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
1.已知某投資項目的項目計算期是8年,資金于建設起點一次投入,當年完工并投產。經預計該項目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是2.5年,則按內部收益率確定的年金現值系數是( )。
A.3.20
B.5.50
C.2.50
D.4.00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靜態投資回收期=投資額/NCF=4NCF(P/A,IRR,8)-投資額=0(P/A,IRR,8)=投資額/NCF=4
2.長期投資決策中,不宜作為折現率進行投資項目評價的是( )。
A.活期存款利率
B.投資項目的資金成本
C.投資的機會成本
D.行業平均資金收益率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長期投資決策風險較大,活期存款利率沒有包含必要的風險補償,不能達到投資人要求的必要報酬率,所以不宜作為折現率進行投資項目評價。
3.籌資費用可以忽略不計,又存在稅收擋板效應的籌資方式是( )。
A.普通股
B.債券
C.銀行借款
D.留存收益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銀行借款手續費率很低可忽略不計,作為負債又可在稅前扣除成本費用。
4.采用剩余政策分配股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 )。
A.降低企業籌資成本
B.穩定公司股票價格
C.合理安排現金流量
D.體現風險投資與風險收益的對等關系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資本結構,使綜合資金成本最低。
5.責任轉賬的本質,就是按照責任成本的責任歸屬將其結轉給( )。
A.發生責任成本的責任中心
B.應承擔責任成本的責任中心
C.發生責任成本的下一個責任中心
D.企業財務部門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責任成本的內部結轉又稱責任轉賬,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于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各種經濟損失,由承擔損失的責任中心對實際發生或發現損失的責任中心進行損失賠償的賬務處理過程。
二、多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備選答案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多選、少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
6.下列符合風險回避者選擇資產的態度是( )。
A.當預期收益相同時,選擇風險大的
B.當預期收益相同時,偏好于具有低風險的資產
C.選擇資產的唯一標準是預期收益的大小,而不管風險狀況如何
D.對于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鐘情于具有高預期收益率的資產
正確答案:BD 解題思路:選項A屬于風險追求者的態度,選項C屬于風險中立者的態度。
7.計算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可采用( )計算。
A.賬面價值權數
B.市場價值權數
C.目標價值權數
D.均可
正確答案:ABC 解題思路:賬面價值權數反映過去,不符合市場價值,不利于預測和決策;市場價值權數反映現在,但市場價格頻繁變動;目標價值權數反映未來,但很難客觀確定證券目標價值,不易推廣。
8.有效率差異的成本項目有( )。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變動制造費用
D.固定制造費用
正確答案:BCD 解題思路:直接材料有量差與價差,其他成本項目因完成實際產量使用的工時與預算的差異則是效率差異。
9.下列各項,屬于資本金的管理原則的有( )。
A.資本確定原則
B.資本充實原則
C.資本及時原則
D.資本維持原則
正確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核資本金的管理原則。企業資本金的管理,應當遵循資本保全這一基本原則,實現資本保全的具體要求,可分為資本確定、資本充實和資本維持三大部分內容。
10.貨幣市場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短期資金融通,其主要特點有( )。
A.期限短
B.貨幣市場上進行交易的目的是解決短期資金周轉
C.貨幣市場的金融工具具有較強的貨幣性
D.貨幣市場的金融工具具有流動性強、價格平穩、風險較大的特性
正確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核貨幣市場的特點。貨幣市場的特點:(1)期限短;(2)交易目的是解決短期資金周轉;(3)金融工具有較強的"貨幣性",具有流動性強、價格平穩、風險較小等特性。
三、判斷題(每小題判斷結果正確的得1分,判斷結果錯誤的扣0.5分,不判斷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本類題最低得分為零分)
11.影響財務管理的經濟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周期、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政策和金融市場狀況。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金融市場狀況屬于企業面對的金融環境。
12.通過編制應收賬款賬齡分析表,并加以分析可以了解各顧客的欠款金額、欠款期限和償還欠款的可能時間。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通過分析應收賬款賬齡分析表不能了解到償還欠款的可能時間。只能了解到顧客的欠款金額、欠款期限,并根據賬齡長短預計發生壞賬的可能性,收賬的程度。
13.直接保值是指如果在期貨市場上沒有與現貨商品相同的商品,就利用與現貨商品關系最密切的商品保值。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解題思路:直接保值是指在金融期貨市場上利用與需要保值的現貨相同的商品進行保值。而交叉保值是指如果在期貨市場上沒有與現貨商品相同的商品,就利用與現貨商品關系最密切的商品保值。
14.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多為一年期的短期預算。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核預算的分類。短期預算是指預算期在一年以內(含一年)的預算,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多為一年期的短期預算。
15.當平均資本成本率最小時,此時的資本結構是企業最理想的最佳資本結構。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核資本結構的含義。最佳資本結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使企業平均資本成本率最低、企業價值最大的資本結構。
四、計算分析題(凡要求計算的項目,除題中特別標明的外,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有計量單位的,必須予以標明,標明的計量單位與題中所給的計量單位相同;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除特殊要求外,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小數;凡要求解釋、分析、說明理由的內容,必須有相應的文字闡述)
16.某公司2004年銷售產品10萬件,單價5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30元,固定成本總額為100萬元。公司負債60萬元,年利息率為12%,并須每年支付優先股股利10萬元,所得稅率33%。
要求:
(1)計算2004年邊際貢獻;
(2)計算2004年息稅前利潤總額;
(3)計算該公司2005年的復合杠桿系數。
正確答案:
(1)邊際貢獻=(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50-30)×10=200(萬元)
(2)息稅前利潤總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200-100=100(萬元)
(3)復合杠桿系數=邊際貢獻/[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優先股利/(1-所得稅)]=200/[100-60×12%-10/(1-33%)]=2.57
17.某公司2006年銷售商品12000件,單價為24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180元,全年發生固定成本總額320000元。該企業擁有總資產5000000元,資產負債率為40%,債務資金的利率為8%,權益資金中有50%普通股,普通股每股面值為20元。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3%。
要求:分別計算以下的數據:
(1)單位貢獻邊際;
(2)貢獻邊際總額;
(3)息稅前利潤EBIT;
(4)利潤總額;
(5)凈利潤;
(6)普通股每股收益EPS;
(7)經營杠桿系數DOL;
(8)財務杠桿系數DFL;
正確答案:
(1)單位邊際貢獻=240-180=60(元)
(2)邊際貢獻總額=12000×60=720000(元)
(3)息稅前利潤EBIT=720000-320000=400000(元)
(4)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利息=EBIT-I
=400000-5000000×40%×8%
=400000-160000=240000(元)
(5)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EBIT-I)(1-T)
=240000×(1-33%)=160800(元)
(6)普通股每股收益EPS=[(EBIT-I)(1-T)-D]/N
=160800/75000=2.144(元/股)
(7)經營杠桿系數DOL=邊際貢獻/息稅前利潤=720000/400000=1.8
(8)財務杠桿系數DFL=EBIT/(EBIT-I)=400000/240000=1.67
(9)復合杠桿系數DCL=DOL×DFL=1.8×1.67=3.01
18.某公司2004年年終利潤分配前的股東權益項目資料如下:
要求:計算下列不相關的項目。
(1)計劃按每1股送1股的方案發放股票股利,股票股利的金額按面值計算。計算完成這一分配方案后的股東權益各項目的數額。
(2)若按1股換2股的比例進行股票分割,計算股東權益各項目的數額與普通股股數。
(3)假設利潤分配不改變現行市盈率,要求計算現行市盈率。
正確答案:
(1)發放股票股利后的普通股股數=200×(1+1)=400(萬股);
發放股票股利后的普通股股本=2×400=800(萬元);
發放股票股利后的資本公積金=160(萬元);
利潤分配后的未分配利潤=840-400=440(萬元)。
(2)股票分割后的普通股股數=200×2=400(萬股);
股票分割后的普通股股本=1×400=400(萬元);
股票分割后的資本公積=160(萬元);
股票分割后的未分配利潤=840(萬元)。
(3)分配前每股收益=840/200=4.2;市盈率=42/4.2=10(倍)。
五、綜合題(凡要求計算的項目,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有計量單位的,應予以標明,標明的計量單位與題中所給的計量單位相同;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除特殊要求外,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小數;凡要求解釋、分析、說明理由的內容,必須有相應的文字闡述)
19.公司擬分別將3200萬元和2500萬元投資于A和B項目。A項目建設期1年,建設期初投資3000萬元購建固定資產,第1年末墊付200萬元流動資金,建設期間發生資本化利息300萬元。固定資產直線法計提折舊,使用壽命10年,期滿無殘值。該項目每年預計采購材料300萬元,工資及福利費用120萬元,其他費用25萬元;每年營業收入1200萬元。
B項目建設期2年,于第1年初和年末分別投入1500萬元和1000萬元,建設期間計發生資本化利息400萬元。固定資產直線法計提折舊,使用壽命8年,期滿殘值為100萬元。每年營業收入1500萬元,經營期各年不包含財務費用的總成本費用為720萬元,其中每年采購材料等費用為340萬元。
公司為一般納稅人,適用增值稅率17%,按7%和3%分別計算并交納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該公司不交納營業稅和消費稅。所得稅率為33%,投資人要求的報酬率為12%。
要求:
(1)計算A和B項目的項目計數期;
(2)A和B項目各年的折舊;
(3)A和B項目各年的經營成本;
(4)A和B項目各年的營業稅金及附加;
(5)A和B項目各年的息稅前利潤;
(6)A和B項目各年的息前稅后利潤;
(7)A和B項目各年的現金凈流量;
(8)A和B項目的凈現值;
(9)如果公司資金有限,只能上一個新項目,用最短計算期法判定應選擇哪一方案?
正確答案:
(1)項目計算期=建設期+經營期
A項目計算期=1+10=11年
B項目計算期=2+8=10年
(2)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始投資+資本化利息)-殘值]/使用年限
A項目年折舊額=(3000+300)/10=330(萬元)
B項目年折舊額=[(1500+1000+400)-100]/10=350(萬元)
(3)經營成本=材料+工資+其他=不含財務費用的總成本費用-折舊-攤銷
A項目年經營成本=300+120+25=445(萬元)
B項目年經營成本=720-350=370(萬元)
(4)營業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7%+3%)
=[(營業收入-材料成本)×17%]×(7%+3%)
A項目年營業稅金及附加=(1200-300)×17%×10%=15.3(萬元)
B項目年營業稅金及附加=(1500-340)×17%×10%=19.72(萬元)
(5)息稅前利潤:(營業收入-經營成本-折舊-營業稅金及附加)
A項目各年息稅前利潤=1200-445-330-15.3=409.7(萬元)
B項目各年息稅前利潤=1500-720-19.72=760.28(萬元)
(6)息前稅后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率)
A項目各年息前稅后利潤=409.7×(1-33%)=274.5(萬元)
B項目各年息前稅后利潤=760.28×(1-33%)=509.39(萬元)
(7)建設期現金凈流量=-原始投資
經營期現金凈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攤銷+回收額A項目各年NCF
NCF=-3000萬元
NCF=-200萬元
NCF=274.5+330=574.5(萬元)
NCF=274.5+330+(0+200)=774.5(萬元)
B項目各年NCF
NCF=-1500萬元
NCF=-1000萬元
NCF=0萬元
NCF=509.39+350=859.39(萬元)
NCF0=509.39+350+(100+0)=959.39(萬元)
(8)A項目凈現值=[574.5×P/A(9,10%)+774.5×P/F(10,10%)]×P/F(1,10%)-[3000+200×P/F(1,10%)]=3279.23-3181.82=97.42(萬元)
B項目凈現值=[859.39×P/A(7,10%)+959.39×P/F(8,10%)]×P/F(2,10%)-[1500+1000×P/F(1,10%)]=3827.39-2326.4=1500.99(萬元)
(9)最短計算期法
A項目凈現值=[97.42/P/A(11,10%)]×P/A(10,10%)=97.42/6.4951×6.1446=92.16(萬元)
B項目凈現值=1500.99(萬元)由于B項目計算期10年,所以最短計算期10年,不需要再計算B項目的凈現值。在最短計算期法下,B項目的凈現值遠大于A項目同樣年限下的凈現值。結論:應選擇B項目。
20.某公司預計本年度的有關資料如下:
(1)稅息前利潤800萬元;
(2)所得稅率40%;
(3)預計普通投資報酬率15%;
(4)總負債200萬元,均為長期債券,平均利息率10%;
(5)發行股數60萬股,每股市價20元;
(6)長期資產為5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為350萬元,無形資產50萬元,長期投資100萬元;
(7)流動資產為300萬元,其中現金50萬元,應收賬款150萬元,存貨100萬元。
要求:
(1)計算該公司預計的總資產報酬率和長期資產適合率(期初資產為800萬元)。
(2)預計該公司本年所有凈利潤的50%用于發放股利,預期以后采用逐年穩定增長的股利政策,股利逐年增長率5%,要求利用股票估價模型確定股票價值。
(3)計算該公司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
(4)該公司可以增加400萬元的負債,使負債總額成為60萬元。假定此項舉措將使總負債平均利息率上升至12%,股票市價降低為18元,每股股利及股利逐年增長率保持不變,試用比較資金成本法確定該公司應否改變資金結構?
(5)設改變資金結構不影響總資產報酬率,試計算該公司資本結構改變前后的財務杠桿系數和已獲利息倍數。
正確答案:
(1)稅息前利潤800
減:利息20(200萬×10%)
稅前利潤780
減:所得稅312(780萬×40%)
稅后利潤468
總資產報酬率=(800/[(800+800)÷2]=100%
長期資產適合率=(所有者權益+長期負債)/(固定資產+長期投資)=(600+200)/(350+100)=1.78
每股利潤=468/60=7.8(元)
(2)每股利潤=7.8×50%=3.9(形股)
股票價值=3.9/(15-5%)=39(衫股)
(3)所有者權益=800-200=600(萬元)
借款資金成本=10%×(1-40%)=6%
股票資金成本=3.9/20+5%=24.5%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6%×[200/(600+200)]+24.5%×(600/(600+200))=1.5%+18.38%=19.88%
(4)利息:600×2%=72(萬元)
借款資金成本=12%×(1-40%)=7.2%
股票資金成本=(3.9/18)+5%=26.67%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7.2%×(600/1200)+26.67%×(600/1200)=3.6%+13.34%=16.94%
因為改變資金結構后的加權資金成本降低,所以應改變。
(5)原財務杠桿系數=800/(800-20)=1.03
原已獲利息倍數=800/20=40
追加負債后的總資產報酬率=100%=EBIT÷(800+400)所以追加負債后的息稅前利潤EBIT=1200(萬元)
改變后的財務杠桿系數=1200/(1200-72)=1.06
改變后的已獲利息倍數=1200/72=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