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之海外交易所歡迎中國期貨業重返國際市場
“我們非常高興中國正在籌備推出‘境外期貨’試點項目,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非常高興能夠共同參與到這一‘旅程’中。”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集團總裁傅品德·基爾表示,這一試點項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基爾是昨日在北京參加由中國國際期貨主辦的“2011中國國際期貨峰會”時作上述表述的。
來自CM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新加坡交易所(SGX)等海外主要交易所的人士在本次會議上表達了共同的愿望:歡迎中國期貨業重回國際期貨市場,直接參與到全球定價體系之中。
基爾表示,在過去的數十年里,中國發展成為了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重視大宗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
基爾說,CME提供了幾乎是24小時的全天候的交易,近年來非常重視國際化業務,在倫敦、新加坡以及其他的金融之都建立了區域中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僅適用于美國,也可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再次恭喜中國中期公司,還有其他的公司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將中國的期貨市場推到現在的發展水平。”
來自LME的全球培訓及市場總監凱瑟琳·麥凱伊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LME的交易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了更快的增長,因為金融危機使得企業產生了更多的避險需求。
麥凱伊說,LME跟中國的金屬企業以及政府監管部門有著良好的合作,許多中國的金屬企業在LME和上海期貨交易所進行套利交易。她表達了與中國的期貨公司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意愿,同時希望更多的中國金屬企業能夠盡早通過中國的期貨公司直接在LME進行交易。
中期集團董事長姜新表示,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國國際期貨是國內最早開展境外業務的公司,如今的試點籌備,對于中國經濟和中國期貨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國期貨公司更具有特殊意義。
姜新說,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視察中國國際期貨時,對于將北京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24小時不間斷的跨市場的衍生品交易中心寄予厚望。即將開建的中期大廈,就將會有這樣一個24小時交易的、可以交易全球市場的交易大廳。
與會企業界人士對于參與境外期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在被問及參與意向時,又表現出謹慎的態度。來自旭陽集團的曹江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參與了外盤交易。他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之所以要選擇境外市場,一是歐美目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定價中心,二是歐美市場多數品種的價格連續性、市場流動性要優于國內市場。但他同時也表示,企業參與境外交易,將會面對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必須做好包括培訓在內的前期準備工作。
本次峰會的主題是“中國境外期貨經紀業務試點開放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參與全球大宗商品期貨定價權市場進程”。來自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業及實體企業界人士近900人參加了本次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