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經濟發展要求期市開放
“中國內地期貨市場不開放,對境內外實體企業來說都是損失。”意大利g.s.i.公司中國常駐代表處的楊菲不無遺憾地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
作為全球知名的聚酯化工產品貿易商,g.s.i.一直尋求從中國采購聚酯產品。為避免市場風險,該公司從兩年前就有意向參與中國內地pta期貨套期保值,但受相關政策限制,至今未能成行。
未開放下的短板效應凸顯
根據相關規定,境外企業不能直接參與我國內地期貨市場,除非在內地設立獨立法人公司。但對境外企業而言,在內地設立獨立法人公司不僅意味著經營成本的增加,同時還牽涉到其他的經營問題。
楊菲表示,不少海外聚酯貿易企業非常希望與中國內地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但由于市場報價始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而海外企業又無法通過內地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因而采購量大大受限。而如果海外企業被允許參與內地期貨市場,企業有了對沖的渠道,便敢于與內地供應商簽訂長期采購協議。這對于內地近乎飽和的聚酯市場擴大出口也將具有現實意義。
據記者了解,具有海外套保需求的國內現貨企業,大多也存在難以“走出去”的問題,這也造成了境外期貨“地下代理”盛行。而且,在這種缺乏監管的模式下,企業倘若正當權益遭受損害,往往難以尋求法律保護。 此外,期貨市場的相對“獨立”,使得內地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一直無法和海外同行同臺競技。 “目前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不少中國內地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這些企業都來自于競爭最充分的行業。”在美國洲際交易所集團ice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杰夫看來,包括期貨經營機構在內的內地金融機構要想打造百年老店,引入海外競爭是不可或缺的。未來一旦確立了開放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具備了和國際接軌的規則,內地也會產生一流的金融機構。
但黃杰夫也提醒,不論對期貨公司還是交易所的發展,第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這個條件,市場才能逐步、可控、有序開放,因此內地期貨經營機構還需要苦練“內功”。
期貨市場開放的學者視角
針對當前期貨經營機構國際競爭經驗不足的現狀,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認為,期貨市場的開放應該采取“先走出去,再請進來”的策略。
胡俞越表示,期貨市場的“走出去”可采用“逐步開放、先套保后投機、先機構后個人”的原則。第一步,允許更多有境外保值需求的企業參與境外期貨套保交易。第二步,在條件成熟時,設立期貨qdii,參與境外期貨交易。第三步,在市場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允許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境外期貨市場。
在“請進來”方面,胡俞越認為,允許qfii參與內地股指期貨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境外代理業務開展并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面對有現貨套保需求的外資企業設立期貨qfii,試點開放部分市場化程度較高、交易比較成熟且與國外聯系比較緊密的品種,如銅和大豆等,同時實行規模控制。最后,在試點比較成功的基礎上,再全面開放所有品種,但依然要控制好相應額度。
“如果中國內地期貨市場開放,‘中國價格’將會有更大的影響力。”楊菲仍以pta市場為例表示,目前該品種市場主要分為東亞、西亞和北美三個價格體系,其中內地市場已經成為東亞體系的核心,假如未來開放世界各地的現貨機構自由參與內地pta期貨市場,其市場影響力有望延伸得更遠。
爭取國際定價權的市場思考
如果說我們部分化工品種在國際市場上尚有一定話語權的話,那么其他許多品種方面則被動得多。據了解,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了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農產品、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有色金屬和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能源為主的幾大商品定價中心,對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價格起到決定作用。我們由于缺少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往往面臨“買什么,什么漲;賣什么,什么跌”的尷尬和窘境。
“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資本市場不發達。”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認為,相對于現貨需求,金融市場交易的金額要巨大得多。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早已取代現貨市場,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定價的中樞,“誰擁有發達的資本市場,誰就將在該商品上擁有價格的決定權”。
對于國際定價中心的爭取,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認為,除了人民幣國際化等大的因素外,從期市角度看,還至少應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我們的期貨市場應提供覆蓋亞、歐、美時區的24小時交易,使投資者隨時可以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提供自己的報價。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nymex和lme等主要交易所已經實行全天候交易。
第二,期貨市場應對外開放,允許來自國際上其他地區的客戶交易和交割,而不應該是一個區域性的封閉市場,這樣才能保證所形成價格的權威性。目前lme除了允許全球投資者參與交易外,還在世界各地設置了400個交割庫,實現了地區間的無縫對接。
第三,期貨合約設計應更加多樣性,更大程度地打通期貨和現貨市場。據介紹,lme 3個月以內期合約每天上市1個,3到6個月期合約每周上市1個,6個月期以上合約每月上市1個,市場每天都會有交割。由于lme市場參與主體多、競價充分、升貼水穩定,由此成為了全球有色金屬市場的定價中心。
羅旭峰表示,在人民幣自由兌換還不能馬上實現的情況下,期貨市場自身的改變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我們逐步往這條路上走,我們市場的國際化是非常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