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是一個抽象的經濟概念,通常是指再生產周期的高漲階段中生產增長、物價上升、失業減少、信用活躍等繁榮現象。所謂"景氣"一般是指經濟運行狀態"繁榮、興旺、上升"。"不景氣"則是指"蕭條、衰退、下降"。
景氣與否就是對經濟周期、經濟形勢、經營狀況的一種判斷。宏觀經濟形勢是"好"、"一般"或者"不好";微觀經營狀況是"上升"、"持平"或"下降"。景氣不僅僅反映好的情況,也反映不好的情況,這也是"景氣"的雙層含義。
從政府、企業經營者、消費者各自的立場對景氣的理解都有些微妙的差別。對景氣的評價,有需求動向、供給動向、供求差等7個標準。
第一是以GDP為代表的需求動向;
第二是以工礦生產指數為代表的供給動向;
第三是供求差的大小,即從最佳需求水平看,現實的需求水平要低多少;
第四是產品及服務的價格動向;
第五是企業效益及工薪生活者所得的增加;
第六是利率及貨幣供應的動向;
第七是企業的投資態度以及家庭的消費態度等心理因素?! ∫赃@"7個標準"來綜合判斷景氣是非常重要的。景氣的實態是,這"7個標準"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GDP在繼續擴大,隨之工礦業生產也在增加。從整個經濟來看,正處于留在充分供給余地的寬松擴大過程中,產品及服務價格穩定,企業效益及月工資在增加,投資態度、消費態度也很積極。"--如果處于這樣一種狀態,那就可以說,"景氣處于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