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9 共1頁
第二章 國民經濟生產及使用統計
(二)部門總產出與增加值統計:掌握總產出的含義、基本計算方法及其應用特點;掌握增加值的含義、基本計算方法及其應用特點;熟悉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分部門的總產出計算方法;熟悉增加值計算中的中間投入(中間消耗)的含義和計算原則,增加值構成要素(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余)的含義及包含的內容。
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1) 生產法:生產法計算的增加值是從總產出中扣除中間消耗的余額,體現了增加值的形成過程。其公式為: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消耗
中間消耗:又稱中間投入,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作為投入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貨物和服務的價值,其內容具體包括生產者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原料、材料、燃料、動力等貨物,以及運輸、郵電、倉儲、修理、金融、保險、廣告等服務。
總增加值(或毛增加值):在計算增加值時只扣除中間消耗價值,不扣除固定資本消耗,這樣得到的增加值叫做增加值或毛增加值;
凈增加值:在計算增加值時不僅扣除中間消耗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再扣除固定資本消耗所得結果就是凈增加值。
2) 收入法:增加值按照最初形式的收入流量,具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從其所在生產單位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所有貨幣形式或實物形式的勞動收入。
生產稅凈額:是生產稅與生產補貼的差額。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核算期內生產單位為補償生產活動中所耗用的固定資產而提取的價值,它代表了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磨損的價值。
營業盈余:是生產單位的總產出扣除中間消耗、勞動報酬、生產凈稅額和固定資產消耗以后的余額,相當于生產單位在生產環節上所獲得的營業利潤,但要扣除利潤中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