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纖維支氣管鏡治療小兒大葉性肺炎的統計分析

發布時間:2013-12-18 共1頁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已成為導致終末期腎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早期合理治療糖尿病,及時治療糖尿病腎病及控制其高危因素對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義[1].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對38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性別比1.11:1;年齡38~70歲,平均(56.5±6.5)歲;病程5~24年,平均(11.3±4.6)年。對照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性別比1.13:1;年齡35~70歲,平均(56.8±6.8)歲;病程6~22年,平均(10.8±4.3)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血糖、血脂、尿蛋白、腎功能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參照Mogensen分期[3]結合臨床患者特點,所選病例為糖尿病腎病Ⅲ期和Ⅳ期患者。Ⅲ期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30~300 mg;Ⅳ期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500 mg.所有患者除外其他已知的可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及影響因素,如高血壓、腎炎等所致腎臟損害,且近3個月無嚴重感染、酮癥酸中毒、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發生。

1.2.2 中醫辨證標準 所有病例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治療糖尿病(消渴病)提出的氣陰兩虛兼夾血瘀證型[4].主癥:倦怠乏力,口燥咽干;次癥:氣短懶言,多食易饑,口渴喜飲,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苔薄,脈弦細或細數無力;兼癥:疼痛,部位固定,肢體麻木,肌膚甲錯,口唇紫黯,或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舌下脈絡迂曲,脈弦或沉澀。具備2個主癥、1個次癥和1個兼癥便可。

1.2.3 排除標準 (1)年齡在18歲以下,70歲以上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3)近1個月內發生過嚴重糖尿病并發癥,如糖尿病非酮癥高滲性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癥等;(4)罹患嚴重心腦血管、腎臟、肝臟及造血系統疾病;(5)精神病患者;(6)對本項目所用中西藥物過敏者;(7)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判斷者;(8)未按規定服藥;(9)不符合納入標準。

1.3 治療方法

1.3.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均進行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在維持原來的飲食控制、適當的運動量等常規治療糖尿病的基礎上,積極控制血糖(口服瑞格列奈5~10 mg,3次/d,和/或阿卡波糖50 mg,3次/d;或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控制血壓(口服貝那普利10 mg或厄貝沙坦150 mg,1次/d,視血壓情況選用),抗凝降脂治療(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

1.3.2 治療組同時給予自擬“益氣養陰化瘀方” 生黃芪30 g、淮山藥30 g、葛根30 g、丹參30 g、玄參15 g、生地黃15 g、麥門冬10 g、川芎10 g、天花粉15 g,1劑/d,水煎分2次服。兩組療程均為2個月。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顯效:癥狀基本消失,24 h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50%.有效:癥狀減輕,24 h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50%.無效:癥狀無改善,尿蛋白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反見上升者。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顯效25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4%;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8.1%.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其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腎臟固有的內皮細胞損傷,系膜基質增多,基底膜增厚,足細胞損害,通過腎小球內皮-系膜-上皮軸導致腎小球硬化。早期糖尿病腎病多發生在糖尿病起病后5~7年,初期小便可有尿濁、泡沫增多,有的無任何癥狀,體檢時發現蛋白尿,隨著腎小球功能的改變,高灌注、腎微血管病變而逐漸發展,導致腎小球纖維化,持續性蛋白尿,腎功能逐漸減退至終末期腎功能衰竭[5-7],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如能在早期進行必要的干預,采用有效合理的治療措施,以達到改善糖代謝、減少蛋白尿、改善微循環的目的,對最終控制糖尿病腎病的進一步惡化有重要意義。筆者在飲食控制、適當運動、控制血糖、血壓、抗凝降脂等常規治療糖尿病基礎上[8],配合中醫益氣養陰化瘀治療,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治療效果較滿意。

糖尿病中醫病名為“消渴癥”、“尿濁”等,在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就有記載和闡述。早期糖尿病腎病發病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輸布,脾不升清,清濁不分,水不精微下注小腸,滲入膀胱,形成蛋白尿,病久及腎,腎虛不能固攝,氣虛不能行血,血行遲滯,病久入絡,瘀血內生,導致氣陰兩虛與血瘀夾雜,形成本虛標實的病機。糖尿病遷延日久,耗氣傷陰,五臟受損,漸至肝腎陰虛;病情遷延,陰損及陽;病變晚期,腎陽衰敗,濁毒內停;或見氣血虧損,五臟俱虛。因此,糖尿病腎病的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本虛證候常與標實證候同時存在。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普遍存在脾氣不足,脾腎兩虛,可兼有陰虛、陽虛,而以氣陰兩虛最多見;標實多為血瘀、熱結[9].根據這個證候特征,筆者自擬“益氣養陰化瘀方”對早期糖尿病腎病中氣陰兩虛挾瘀型患者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的效果。方中生黃芪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利水,化瘀通脈的功效,主治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等,現代研究認為含有黃芪皂苷、黃酮素、多糖類等多種有效成分,能抑制血栓素A合成,促進前列腺素合成,能增加腎血流量,疏通微循環,可有效減少糖尿病腎病蛋白尿,起到腎臟的保護作用[10];淮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丹參、川芎能活血化瘀;葛根、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玄參養陰潤燥,生津止渴,是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藥物,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全方標本兼顧,氣血并行,扶正祛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能較好的改善糖尿病癥狀,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有效的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和延緩腎病等并發癥的發生。筆者通過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對比分析,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自擬“益氣養陰化瘀方”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具有較顯著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喻荷淋,吳艷。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治療糖尿病腎病的可能機制探討[J].華西醫學,2011,26(1):125-128.

[2]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26.

[3] 林蘭。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40.

[4] 鄭筱萸,代德權,曹文莊,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5] 林善錟。糖尿病腎病[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3):229-231.

[6] 付海霞。糖尿病腎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5,9(1):31-33.

[7] 周建輝,陳香美,謝院生,等。糖尿病腎病不同程度蛋白尿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隨訪[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5,21(5):251-255.

[8] 向紅丁。糖尿病腎病的預防措施[J].臨床內科雜志,2005,22(3):147-149.

[9] 趙進喜,王世東,張麗芬,等。關于糖尿病腎病分期分型辨證及療效評定的方案[G].第八次全國中醫糖尿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2003:251-253.

[10] 祁中華,林善錟,黃宇峰。黃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腎血流動力學異常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3):147-149.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