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6 共1頁
血清學診斷方法
B1 血凝抑制試驗
B1.1 原理
鵝紅細胞(或鴿紅細胞)上有風疹病毒受體,遇風疹病毒可產生凝集現象。若將抗體與病毒(血凝素)預先溫育后再加入紅細胞則不產生凝集,稱為血凝抑制。定量血凝素與不同稀釋度抗體(血清)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釋度,即為血凝抑制抗體效價。
B1.2 主要材料
B1.2.1 血凝板:6×12或8×12個圓形孔(孔底光滑)的U形板。
B1.2.2 定量移液器:定量移液器選用25μL(即0.025mL)。
B1.2.3 尖底小試管:形如離心管,便于血清的吸取。
B1.3 風疹血凝素的制備
取毒種感染BHK21細胞或Vero細胞,常規換液培養。末次換入2%牛血清199綜合培養基,置33℃培養6~7天以上,待細胞病變十十十時收獲,凍化,取上清液用Tween-80乙醚處理即為血凝素;如用白陶土處理的2%牛血清配制感染細胞的培養基來制備血凝素,則不用Tween-80乙醚處理。
B1.4 血凝滴度
所用溶液一律置4℃預冷,微量塑料板法。血凝素用葡萄糖-明膠-巴比妥緩沖液以1∶2倍比遞增稀釋,再加0.25%新鮮鵝紅細胞(或鴿紅細胞)懸液,混勻,置4℃至少1h,觀察結果,以“++++”(4單位)的最高稀釋度為血凝滴度。
B1.5 血凝抑制試驗
原血清0.1mL+0.7mL氯化錳肝素液,4℃作用20min后在1∶8稀釋的血清中加1滴積壓鵝紅細胞(或鴿紅細胞),1h內搖2~3次,置4℃過夜,再以2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取上清液待檢。待檢血清用pH6.2的葡萄糖-明膠-巴比妥緩沖液倍比稀釋后,每孔加0.025mL血凝素(含4單位;如系pH9的血凝素,事先應用0.1mol/L鹽酸調至pH6.2左右再用)。抗原抗體在4℃作用1h后加入0.25%鵝紅細胞1滴(0.025mL),在4℃下作用2h后判定結果,以完全抑制血凝為終點。每次試驗預設以下對照:
陽性血清對照:應出現一定已知效價
陰性血清對照:應出現陰性結果
待檢血清對照:應無非特異性凝集
抗原對照:應出現+++++(4單位)、+++(2單位)、++~+(1單位)、±(1/2單位)的凝集現象
血球對照:應為陽性
HI抗體陽性標準判定以1∶16作為陽性標準。
葡萄糖-明膠-巴比妥緩沖劑(DGV)配制:
巴比妥 0.58g
巴比妥鈉 0.38g
明膠 0.6g
無水CaCl2 0.02g
MgSO44H2O 0.12g
NaCl 8.5g
葡萄糖 10g
巴比妥與明膠可分別先各在250mL蒸餾水中加溫溶解,然后依次加入其他藥品,溶解后加雙蒸水至1000mL,分裝10瓶消毒。用前以0.1mol/L鹽酸將pH調至6.2,用于稀釋待測血清、配制血凝素及紅細胞。
氯化錳-肝素液配制
MnCl2 3.96g
肝素 16萬單位
加雙蒸水至100mL,使用時以雙蒸水稀釋4倍(1∶3)。
B2 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風疹IgG抗體(ELISA間接法)
B2.1 原理
將風疹抗原包被于固相載體上,加上待檢血清,再用酶標抗抗體間接檢出特異性抗體。
B2.2 材料
B2.2.1 聚苯乙烯酶標板。
B2.2.2 風疹陰性和陽性血清。
B2.2.3 風疹抗原。
B2.2.4 抗入IgG辣根過氧化物酶結合物。
B2.2.5 酶底物鄰苯二胺-雙氧水。
B2.3 操作程序
B2.3.1 用pH9.6碳酸鹽緩沖液稀釋風疹抗原與未感染風疹病毒的細胞抗原(對照抗原)。
B2.3.2 于40孔聚苯乙烯板的單排孔與雙排孔分別加入0.1mL/孔的風疹抗原與對照抗原。右下最后一孔不加任何抗原作為空白對照,4℃過夜。
B2.3.3 以0.05%Tween 20生理鹽水(NS-T)洗板三次,倒去洗液。
B2.3.4 在血凝板中以2%牛血清NS-T將待測血清稀釋成1:20~1:1280四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加風疹抗原與對照抗原各1孔(0.1mL,下同),輕輕振搖后置37℃1~2h.
B2.3.5 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每孔加入以2%牛血清NS-T稀釋的抗人IgG辣根過氧化物酶結合物0.1mL(空白對照不加),置37℃1~2h。
B2.3.6 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加鄰苯二胺-雙氧水底物液,每孔0.1mL(包括空白對照孔),避光在37℃放置10~20min,隨時觀察,待對照孔開始顯淡黃色時即用2mol/L硫酸終止,每孔加50μL。
B2.3.7 用空白對照孔調零點,以酶標儀(492nm)測定各孔OD值。OD值不足0.05者按0.05計。凡同一稀釋度下風疹抗原孔OD值/對照抗原孔OD值>2.1即P/N為陽性。陽性之最高稀釋度的倒數即為該血清的抗體效價。小于1∶20者視為陰性。
B2.3.8 每次實驗應作已知效價的陽性及陰性血清對照。
B3 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風疹IgM抗體(抗體捕捉ELISA法)
B3.1 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載體上的抗人IgMμ鏈抗體,捕捉待檢血清中的IgM,再用風疹病毒抗原和已知的酶標風疹病毒抗體去檢測血清中IgM是否為抗風疹抗體。利用底物使酶顯色而測知。
B3.2 材料
B3.2.1 聚苯乙烯40孔或96孔板。
B3.2.2 抗人IgMμ鏈抗體。
B3.2.3 風疹病毒抗原和正常對照抗原。
B3.2.4 抗風疹病毒抗體(單克隆或多克隆)。
B3.2.5 酶標抗抗體:抗風疹病毒抗體和酶標抗抗體也可用酶標抗風疹病毒抗體代替。
B3.2.6 酶底物-鄰苯二胺及雙氧水。
B3.2.7 已知的風疹IgM抗體陽性和陰性血清。
B3.2.8 包被液:0.05mol/L碳酸鹽緩沖液(PH9.6)
無水碳酸鈉 159mg
碳酸氫鈉 293mg,使用不超過2周
蒸餾水 加至100mL
B3.2.9 洗滌液(NS-T):0.85%鹽水的吐溫液
氯化鈉 17g
吐溫 201.0mL
蒸餾水 加至2000mL
B3.2.10 稀釋液為5%牛血清的NS-T液。
B3.2.11 鄰苯二胺-過氧化氫底物液
先配檸檬酸磷酸緩沖液(PH5.0):
磷酸氫二鈉 18.41g
檸檬酸 5.1g
蒸餾水 加至1000mL,分小瓶冰凍保存
臨用時配底物液:
鄰苯二胺(OPD)4mg
檸檬酸磷酸緩沖液10mL
30%雙氧水 5mL
B3.3 操作
B3.3.1 包被抗人IgMμ鏈抗體,每孔100μL。
B3.3.2 4℃過夜,倒掉液體,用10%牛血清NS-T液120μL封閉。
B3.3.3 37℃1h后倒去封閉液,洗三次。
B3.3.4 加待測血清(1∶100稀釋,即1μL待測血清加100μL稀釋液),每孔100μL.每份血清加2孔(或4孔),37℃2h后洗三次。
B3.3.5 加風疹抗原于1孔(或2孔)中,每孔100μL;另1孔(或2孔)中加正常對照抗原,4℃過夜后,洗三次。
B3.3.6 加風疹單克隆抗體每孔100μL,37℃1.5h后倒去抗體,洗三次。
B3.3.7 加酶標記的抗鼠抗體,每孔100μL,37℃1.5h后倒去抗鼠抗體,洗4次,扣干。
B3.3.6與B3.3.7兩步,亦可用加酶標抗風疹單克隆(或多克隆)抗體一步所取代,每孔加100μL,37℃水浴2h,洗三次再扣干。
B3.3.8 加底物鄰苯二胺-雙氧水,每孔100μL,37℃10~20min。
B3.3.9 加終止酶的反應液即2mol/L硫酸,50μL/孔,判定結果。
B3.4 結果的判定
B3.4.1 肉眼判定法:待檢血清與風疹抗原孔呈明顯的棕色反應,正常對照抗原孔不(或微)顯色,兩者能用肉眼明顯察覺者即為陽性。
B3.4.2 用酶標儀的492nm光源測OD值,血清的P/N≥2.1時為陽性(P為待測血清與風疹抗原作用的OD值,N為待測血清與正常對照抗原作用的OD值)。
在用待測血清與已知風疹陰性血清對比時,則P為待測血清與風疹抗原作用后的OD值,N為標本陰性血清與風疹抗原作用后OD值。整理
更多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