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20 共1頁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目標: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為重點,建立一支適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需要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到2015 年,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達到387萬人,其中全科醫師達到18萬人;到2020年,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達到462萬人,其中全科醫師達到30萬人以上。
主要舉措:加強以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以臨床培訓基地和基層實踐基地為主體,以規范與提升臨床診療能力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為重點的培訓網絡。提升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學歷層次,為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大力開展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繼續教育。研究制訂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配備標準及評價辦法;建立并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激勵保障政策,鼓勵和引導醫藥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通過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縣鄉人才聯動等多種途徑,吸引執業(助理)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通過設置全科醫師特設崗位等多種形式,鼓勵特設崗位醫生長期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探索建立家庭醫生制度。著力加強村級衛生隊伍建設與管理,健全鄉村醫生管理制度。完善城市衛生人員對口支援農村衛生工作制度。
(二)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目標:強化公共衛生的政府職責,按照逐步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需要,以培養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精神衛生、婦幼保健、應急救治、采供血等專業人員為重點,大力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到2015年,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達到95萬人;到2020年,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達到118萬人,各級各類公共衛生人才滿足工作需要。
主要舉措:科學核定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編制,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崗位管理制度。在醫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配備專門從事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加強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管理,開展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培訓,尤其是基層從事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的培訓。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探索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著力提高實驗室檢驗檢測和現場處置能力,以及應對社會衛生熱點問題的能力。探索建立等級衛生監督員制度。
(三)大力開發醫藥衛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
建設目標:根據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有重點地分步培養醫藥衛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到2015年,注冊護士達到286萬人,藥師達到55萬人,其他緊缺專門人才同步增長;到2020年,注冊護士達到445萬人,藥師達到85萬人,各類專門人才急需緊缺狀況明顯改善。
主要舉措:大力培養與培訓護理、藥師、衛生應急、衛生監督、精神衛生、兒科醫師等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合理擴大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的醫學教育規模,加強對相關領域在崗人員的專業培訓。落實國家關于護士配備的相關標準,并作為醫院評價的重要指標;切實保障護士待遇;加強專科護士和社區護士培養;探索加強助產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加強藥師規范化培訓,完善藥師崗位培訓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以及醫院和藥店等配備藥師的相關政策。加強衛生應急骨干人才培養,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形成一支平急結合、反應迅速的衛生應急隊伍。加強精神專科的醫療、護理及康復等專業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及衛生信息化等人才隊伍建設。
(四)加強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目標:以提升醫學創新能力和醫療衛生技術水平為核心,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學杰出人才,培養一批高技能專業技術骨干人才。到2015年,培養造就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衛生監督、衛生管理、中醫藥、食品藥品與醫療器械監督等領域高層次專業人才6.2萬人;到2020年,培養和引進9.6萬人。
主要舉措:分類制定醫藥衛生各領域杰出骨干人才培養計劃。結合國家人口健康領域科技重大專項、其他科技計劃和衛生行業科研專項等科研項目實施,以及國家和部門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推動高水平科學研究和培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高水平臨床醫療機構與專業學術團體的作用,建立臨床診療和技能規范培訓基地;完善產學研醫聯合協作的研究模式與促進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機制,大力開展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與優秀創新團隊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構建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培養一批國際化、高水平醫藥衛生人才,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創業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認真落實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充分依托現有資源,建設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結合人口健康領域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產業創新型人才。支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和老中醫藥專家醫術經驗繼承工作。完善“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國醫大師”等選拔機制。加強激勵高層次人才發展的制度和機制建設。
(五)統籌推進其他各類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目標: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醫學模式轉變的需求,優化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統籌兼顧,推進各類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協調發展。
主要舉措:以適應新的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各類醫藥衛生人才。完善衛生技術人員職業資格體系。動態調整醫學教育招生規模與結構,優化學科和專業設置,推動以提高素質與能力為核心的醫學教育改革。加大對優秀青年醫藥衛生人才的支持。重視科研人才梯隊建設與科研輔助人才培養。提高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加強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監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和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大力推進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工程和醫學康復等各類臨床人才培養,提升專業技術水平。適應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加強健康管理、心理衛生、公共營養、老年護理、社會工作等相關人才培養。促進新興與交叉學科和專業的人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