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第八單元 癭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概論 |
4 |
0 |
0 |
概論 |
4 |
0 |
0 |
氣癭 |
2 |
2 |
0 |
氣癭 |
1 |
2 |
1 |
|
肉癭 |
0 |
8 |
1 |
肉癭 |
0 |
8 |
1 |
|
癭癰 |
1 |
0 |
0 |
—— |
|
|
|
|
石癭 |
2 |
5 |
0 |
石癭 |
2 |
5 |
0 |
本單元考題以“肉癭”、“石癭”的診斷、辨證治療和外治方法為重點,考生應著重掌握。
知識要點
概論
1.概念 癭是指頸前結喉兩側的腫塊。相當于西醫甲狀腺疾病。其特征為頸前結喉兩側漫腫或結塊(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皮色不變,逐漸增大,病程纏綿。癭在古代文獻中有五癭之分,分別為:筋癭,血癭,肉癭,氣癭,石癭。
2.病因病機 正氣不足,外邪入侵。由于正氣不足,致外邪乘虛而入,結聚于經絡、臟腑,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痰火郁結等,而逐漸形成癭病。
3.檢查方法 ①望診:觀察頸部輪廓,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腫塊隆起,腫塊的位置、數目、大小、形態,鄰近血管有無充盈,囑其做吞咽動作,看腫塊是否隨吞咽上下移動。②捫診:了解腫塊的位置、數目、硬度、光滑度、活動度,有無壓痛,邊界是否清楚,有無震顫,氣管有無移位,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執業2000,助理2000)。
氣癭
1.病因病機 一是情志內傷,二是水源及食物含碘不足。情志內傷是引發氣癭的主要因素(助理2003) 。
2.臨床表現 女性發病率較男性略高。一般多發生在青春期。初起時無明顯不適感,甲狀腺呈彌漫性腫大,腺體表面較平坦,質軟不痛,皮色如常,腺體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
3.治療方法 一般采用內治法,宜疏肝理氣、解郁消腫(執業2000,助理2000),四海舒郁丸加減(執業2000/2003/2006,助理2000/2003)。
4.預防 ①在流行地區內,改善水源,以碘鹽煮菜,至青春發育期之后。②經常用海帶等海產植物佐餐。③保持心情舒暢,勿郁怒。
肉癭
1.概述 癭病腫塊較局限而柔韌者,稱為肉癭。其特征為頸前結喉一側或兩側結塊柔韌而圓,如肉之團,按之能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發展緩慢,多見于青年及中年人,女多于男(執業2000/2002/2003/2004/2005,助理2000/2002/2003/2004/2005)。
2.病因病機 憂思郁怒,濕痰凝結而成。因氣郁濕痰內生(執業2003,助理2003),隨經絡上行,留注于結喉,氣血為之壅滯,聚而成形,發為肉癭。
3.治療原則 本病多采用內治法,以理氣解郁、化痰軟堅為主。中藥治療3個月效果不明顯者,宜考慮手術治療。
4.內治
(1)氣滯痰凝證:理氣解郁,化痰軟堅。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2)氣陰兩虛證:益氣養陰,軟堅散結。生脈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5.外治 外敷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或桂麝散。
癭癰
1.概述 頸前結喉兩側炎癥性腫塊性疾患,稱為癭癰。特征是結喉兩側結塊,皮色不變,微有灼熱,按之疼痛,痛引至耳后枕部,常伴發熱、頭痛等癥狀,較少化膿。
2.臨床表現 發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頸部腫脹多突然發生,局部焮紅灼熱,按之疼痛,其痛可牽引至耳后枕部,活動或吞咽時加重,伴發熱、畏寒等。少數病人可出現寒戰、高熱,局部脹痛、跳痛而化膿,成膿后可出現波動感。
3.內治
(1)風熱痰凝:疏風清熱化痰。牛蒡解肌湯加減。
(2)氣滯痰凝: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柴胡舒肝湯加減。
4.外治
(1)初期:箍圍藥。
(2)成膿:切開排膿。
(3)膿盡:生肌散。
石癭
1.概述 瘦病堅硬如石不可移動者,稱為石癭。特征是結喉兩側結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不能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或移動度減小。
2.病因病機 由于情志內傷,肝脾氣逆,以致氣郁、濕痰、瘀血凝滯而成(執業2000,助理2000)。或由肉癭日久轉化而來(執業2005,助理2005)。
3.臨床表現 多見于40歲以上的病人,女性多于男性,或既往有肉癭病史,頸前多年存在的腫塊生長迅速,質地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并可出現吞咽時移動受限。可伴有疼痛。
4.輔助檢查 甲狀腺同位素131I掃描多顯示為涼結節(或冷結節)(執業2003,助理2003),還可進行B超、CT檢查,必要時可行穿刺活檢。
5.治療原則 石癭一旦確診后,宜早期手術切除,以求根治(執業2000,助理2000)(執業2003,助理2003)(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但未分化癌不宜手術切除,治療以放射療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