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社會運行的趨勢是( )。
A.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B.社會的 管理 與控制
C.社會的形成
D.社會的需要
33.芝加哥人文學派認為城市社會有兩種稀缺資源,它們是( )。
A.經濟 商品 和人口資源
B.地理空間和人口資源
C.經濟商品和地理空間
D.人口資源和物質資源
34.關于城市生態過程的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芝加哥學派提出了城市社會空間形態的動態演化過程,稱為“城市生態過程”
B.對空間位置進行競爭的結果是使相類似的人或職能機構聚集到一個特定的區域。人和機構分別并入與自己同質的地區,這些地區彼此分離,這樣一種變化過程叫作隔離
C.聚集和離散都可以用單位面積上的人口和機構的密度來衡量
D.集中是指一種在既定區域內的同一類型人口和機構的數量增多的趨勢
35.下列有關生物圈的表達有誤的一項是( )。
A.生物圈是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土壤圈這幾個圈層的交接的界面所組成的
B.生物圈為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所需要的能量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包含著無數小的生態系統
D.生物圈中各種生命體物質以太陽能為動力,進行著小范圍內的循環
36.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具有的特點,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產者(綠色植物)對太陽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0.14%
B.流動中能量逐漸減少,每經過一個營養級都有能量以熱的形式散失掉
C.能量能朝兩個方向流動,是可逆的
D.各級消費者之間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間,平均約10%
37.城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非生物性能量在城市的自然環境中可以滿足
B.在傳遞方式上,城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方式主要通過農業部門、采掘部門、能源生產部門、運輸部門等傳遞能量
C.在能量流運行機制上,城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以人工為主。能量流動在流動中不斷有損耗,不能構成循環,具有明顯的單向性
D.在能量流動生產和消費活動過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廢形式排入環境,使城市遭受污染。除部分能量是由輻射傳輸外,其余的能量都是由各類物質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