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以保護( )為重點的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A.保護城市地區文物古跡、城市傳統風貌
B.保護城市地區文物古跡
C.保護城市地區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以及歷史環境
D.保護城市地區文物、古跡、風景名勝
62.1982年11月19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通過了( ),它標志著我國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歷史保護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國家文物保護法律制度的基礎。
A.《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B.《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暫行辦法》
C.《古物保存法細則》
D.《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
63.下面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保護規劃屬于城市總體規劃范疇的專項規劃,與其它專項規劃相比較則更具綜合性
B.保護規劃可反饋調整城市總體規劃的某種重要內容
C.保護規劃單獨或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審批后,具有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樣的法律效力
D.名城保護規劃的內容深度相當于城市總體規劃中的詳細規劃階段的規劃
64.歷史街區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歷史街區是有一定的規模并具有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觀風貌
B.有一定比例的真實歷史遺存,攜帶著真實的歷史信息
C.歷史街區應在城鎮生活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
D.歷史街區的建筑應至少有200年的歷史,具有現實意義
65.城市規劃的實施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是指( )的行為。
A.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 B.城市人民政府
C.政府、公民、法人、社會團體 D.政府、規劃行政主管部門
66.城市規劃實施的根本目的是( )。
A.發揮城市規劃的綜合效益
B.對城市空間資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經濟、社會活動及建設活動能夠高效、有
序、持續地進行
C.使城市各項功能不斷優化及保持動態平衡
D.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指導城市建設
67.中國《憲法》規定,地方行政建制和行政區劃分為( )級。
A.省級、地級、市級、縣級 B.省級、地級、縣級
C.省級、地級、縣級、鄉級 D.省級、地級、市級、縣級、鄉級,
68.行政統一原則的內容包括( )。
A.行政權統一、行政法制統一、行政行為統一
B.行政權統一、行政法制統一、行政機構統一
C.行政法統一、行政行為統一、行政形式統一
D.行政權統一、行政形式統一、行政行為統一
69.城市規劃管理的對象是城市規劃項目,是( )管理行為,被管理者是( )。
A.政府內部;政府部門 B.政府內部;建設單位
C.政府外部;建設單位 D.政府外部;政府部門
70.任何管理都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就管理的方法而言,規劃管理具有( )的雙重屬性。
A.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 B.專業性和綜合性
C.規律性和能動性 D.階段性和長期連續性
第二部分:多選題
1.城市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包括以下( )。
A.從第二產業主導到第三產業主導 B.從內向型經濟主導到外向型經濟主導
C.從傳統制造業主導到高科技產業主導D.從水平空間經濟結構到垂直空間經濟結構
2.關于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可表現在以下( )方面。
A.中心城市的經濟職能具有多級性
B.每個中心城市可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C.中心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不受相關區域資源及其它條件的制約
D.中心城市與區域內其它城市相互促進,相互干擾
3.基于區域規劃的理論,現在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完整的城市體系包括以下( )方面的內容。
A.特定地域內所有城市經濟基礎模式的關系
B.特定地域內所有城市的職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C.城市規模上的相互關系
D.地域空間分布上的相互關系
4.城市規劃的區域環境的調查主要包括以下( )方面的內容。
A.城市化 B.城鎮體系
C.區域經濟 D.自然環境
5.城市環境容量的制約條件主要包括以下( )方面。
A.城市自然條件 B.經濟技術條件
C.城市現狀條件 D.歷史文化條件
6.以下( )城市的規劃由國務院審批。
A.北京市 B.伊寧市
C.西安市 D.信陽市
7.影響城市公共設施指標的影響因素有( )。
A.城市的性質與規模 B.城市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水平
C.城市的布局結構 D.城市的自然環境
8.每一個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與風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 )。
A.精神環境方面 B.社會環境方面
C.建筑環境方面 D.物質環境方面
9.一般來講,可以從( )兩個方面來劃分區域規劃的類型。
A.區域的經濟條件 B.區域的自然條件
c.區域的經濟地理特征 D.區域的行政管理層次
10.以下內容中,( )是確定城市性質的依據。
A.城市自身所具備的各種條件
B.城市的基本職能
C.城市在區域規劃中的等級、地位、職能
D.國家的方針、政策及國家經濟發展計劃對城市發展建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