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單項選擇題
1.根據考古發現,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 )。
A.公元前5000年左右
B.公元前4000年左右
C.公元前3000年左右
D.公元前2000年左右
2.在影響和決定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中,( )是其中最為重要和最為顯著的因素之一。
A.城市區域環境
B.城市經濟活動
C.城市人文系統
D.城市交通設施
3.下列選項中表述不確切的是( )。
A.經濟發展是促進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C.城市人,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礎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4.城市進化理論中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四個階段為( )。①“絕對集中”時期;②“相對集中”時期,③“相對分散”時期;④“絕對分散”時期;⑤工業化成熟期;⑥工業化初始期;⑦后工業化初始期;⑧后工業化成熟期。
A.①—⑤,③—⑥,④—⑧,②—⑦
B.①—⑦,④—⑤,③—⑥,②—⑧
C.①—⑥,②—⑤,③—⑦,④—⑧
D.②—⑥,④—⑧,③—⑦,①—⑤
5.調查表明,北京城市鐵路建成開通后,沿線地區房地產價格都上升了一定的幅度,這體現了城市物質環境的( )。
A.可達性
B.外部效應
C.區位性
D.內部效應
6.春蘭集團將總部遷到上海,而生產基地仍留在泰州。這說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城市發生了( )變化。
A.空間經濟結構重組
B.性質
C.區域地位
D.產業經濟結構
7.下列有關經濟全球化對城市發展效應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城市之間跨地區甚至跨國的橫向聯系更加密切
B.城市與城市之間形成垂直性的地域分工體系
C.全球化主要是對世界經濟中心城市和特城市產生影響,對中小城市的影響很弱
D.全球化對城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8.下列關于城市化的含義,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城市化既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又是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城、農業產業轉化為非農產業,以及社區結構和空間形態轉化的過程
B.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農村的擴散過程
C.城市化還包括原有市區的結構重組、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更新、環境的改善等
D.城市化是鄉村轉變為城市的一種簡單過程
9.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
A.城市房地產開發具有外部效應
B.城市人口的老齡化將弱化地緣性的社會交往
C.城市主導產業的多樣化有助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穩定
D.城市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
10.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征是( )。
A.城市社會中地緣關系和鄉土意識是十分重要的社會認同基礎
B.城市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復雜的勞動分工為特征
C.城市社會與各個家庭的經濟地位是聯系在一起的
D.城市社會產生的社會關系是以首屬聯系的
11.20世紀80年代,中國每個農業勞動者提供商品糧數量為1000kg/(人·年),日本為3000kg/(人·年),德國為1.25萬kg/(人·年),這種農業供給能力的差異( )反映該國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A.不可以
B.有時可以
C.一直可以
D.當時可以
12.下列關于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
A.城市化進程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過程
B.社會化發展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
C.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不
D.社會發展依賴于城市化進程
13.對城市化的提法,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城市化是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步發展的世界性現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巨變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間不斷擴展的過程
D.發展村辦企業不一定能實現城市化
14.國民生產總值的涵又是( )。
A.一個國家所有部門在一定時期(季、年)內以貨幣表現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
B.一個國家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季、年)內所生產的產品的總價值
C.一個國家工業、農業在一定時期(季、年)內生產的全部價值
D.一個國家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在一定時期(季、年)內生產的貨幣價值
15.城市的職能是( )。
A.城市在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所擔負的任務和作用
B,城市性質
C.對城鎮政治、文化、科研等起作用
D.在經濟方面的職能
16.關于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可表現為( )。
A.中心城市的經濟只能具有多極性
B.每個中心城市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C.中心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也受相關區域資源及其他條件的制約
D.中心城市與區域內其他城鎮既相互制約也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