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儲備中心數據顯示,11月北京成交土地面積179.2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159%;而上月成交的住宅及含住宅項目用地的樓面均價為2488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四成。有業內人士分析,在北京,開發商拿地的信心正在恢復。
牛鳳潤表示,土地市場頻繁的流拍,可能會給更多有資金實力的非地產主營業務公司帶來機遇。但同時僅僅想靠房地產暴利而貿然進入房地產行業的企業而言,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市場人士認為,比起股票等風險較大的投資,外資紛紛抄底中國房地產,是看中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空間與相對安全性。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整至少要經過兩年以上的時間,目前市場上流傳的“房地產到了底部”的說法,是開發商的“人為制造”。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中國很多城市,包括北京的樓市還遠遠沒有到底。外資投資必須要具備流動性、短期性和暴利性三個特點,才有可能進入市場。從目前情況來看,根本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