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房價卻讓他們只能仰視。經過2008年至2009年之交的小幅回調之后,北京房價在09年下半年又開始了一輪脫韁式的回升。尤其是實施一年的房地產刺激政策“到期”后是否存續的種種猜想,直接引發了樓市的“末班車效應”。據統計,11月中上旬京城二手房價已經達到了12435元/平方米,比10月同期上漲超過3%。
“北京房價高得離譜。”11月16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兩個小青年買房,實際是把兩家三代人一生的積蓄都用上了。他說,現在沒有通貨膨脹,消費者千萬不要搶購房子,這屬于“上套”。
國際上通行的標準認為,合理的房價租售比應在1:250以內,即如果把房子按現在的租金出租,100個月至230個月(大致相當10年至20年)內能收回房款,買房就是合算的。而11月以來北京的樓市租售比再創紀錄,達到了1:525,也就是說房屋租金要至少59年半才能回本。
買房的步伐被阻擋,扎根的夢想依然堅定,哪怕要經歷更長的等待,背負更大的壓力。因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很難改變的——用房子來證明自己在一個城市的立足,來讓漂泊的心感到安定。
此前十天,重慶市長表態,要讓年輕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十年內能買到稱心的住宅,重慶將為此投入大筆資金。這個消息似乎讓年輕人看到了扎根的希望。不過,陳穎們可能會說,十年的時間太長了,況且,那是重慶,在北京能否實現還很難說。
常有人說,居者有其屋并非要每個人都買房,租房不失為量力而為的明智之舉。有資料稱,在德國,初次購房或建房者的平均年齡高達42歲;在美國,52%的首次購房者年齡在31歲;在比利時,許多人都是在35歲之后開始買房。
不過,橫亙在中國租房者面前的是一些更現實的問題,比如孩子入學難。因此,“要使租房成為年輕人的一個優先選項,不僅需要傳統觀念的轉變,更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博士鄒琳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他是上周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09-2010)》的撰寫人之一。該住房綠皮書指出,我國困難群體住房問題依然嚴峻,住房保障任重道遠。而鄒琳華更表示:“在目前房價水平下,擴大住房保障面很重要,原來的制度是立足于保障低收入群體,今后應該把中低收入群體都囊括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