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2008年房地產市場的基調
通過減免稅收與信貸優惠,政策不僅降低了個人房貸的門檻,同時降低了交易環節的稅負。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自住型需求,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內需,具有不可低估的戰略意義。
在“一保”方針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指導下,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政策陸續推出。對于房地產行業,政府采取一手托市場,一手托保障的戰略,期望以此穩定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避免大起大落。2009年住房保障繼續大力推進,同時結合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把“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作為重要投資領域。2008年11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表示,今后3年中央財政將投資9000億元,增加200多萬套廉租房、400多萬套經濟適用房,進行220萬戶的棚戶區改造。根據計劃,未來3年的保障性住房將占完工住宅面積約40%。政府增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力度對樓市形成了價格信號作用,大量中低價格的保障性住房預計將在今后二三年中陸續入市,這勢必“攤薄”住房的平均價格,房地產市場的格局將由此改觀。從中長期看,將有利于消化房地產泡沫,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政府為房地產市場的健康保駕護航,開發商也要審時度勢,清醒地認識到政府的政策著力點在于“抓保障、穩市場、促消費”,而不是為高價房托市。高房價依然是目前阻礙市場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大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對于價格非常敏感,部分樓盤由于定價比較合理,幾乎在開盤時即銷售一空。《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建議,房地產開發企業要根據市場變化和需求,主動采取措施,以合理的價格促進商品住房銷售。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開發商理當順應潮流,合理調整價格,釋放需求。惟其如此才有交易量的恢復和上升,才有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之未來。
房地產市場既關系著宏觀經濟發展,也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持續了一年的僵持、低迷、交易量下滑之后,2009年的房地產市場走勢顯得更為關鍵。房價走勢不排除小幅反彈或局部反彈的可能,但總體仍處在深度調整期應是基本預期。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必須擴大內需,才能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旺盛發展的房地產市場;但從科學發展的高度看,中國更需要一個健康發展的房地產市場。這不僅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應是業內企業研判走勢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