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認知地圖;指路地圖
1、環境與環境心理學
環境是作用于一個生物體或生態群落上,并最終決定其形態和生存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的綜合體。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行為與人造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行為及經驗之間的相互關系,關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的學科。它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筑設計、個人空間等等,還特別強調主體與環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強調人們怎樣受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關注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反應。環境心理學是從工程心理學或工效學發展而來的。工程心理學是研究人與工作、人與工具之間的關系,把這種關系推而廣之,即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1].
2、地塊介紹
本次選擇地塊西起舊校場路,東限安仁路,北至福佑路,南抵方浜中路,總面積約5.83公頃,地處整個老城廂地區的東北片。區內主要有保護建筑豫園及城隍廟。
豫園是明代上海最的私家花園。1559年時任四川布政史的潘允端,在上海老城廂一塊蔬菜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開始營造自己的花園,但因公職在身,近二十年中屢作屢止。1577年他解職歸田,才專注于造園,自稱造園是為了能讓父母在此安度晚年,故將此園命名為豫園。
建成后的豫園占地70畝,園內亭臺、池塘、假山、樹林、樓堂館所皆為當時滬上一流。潘允端逝世后,潘氏家道式微,園林風光因此遭到很破壞。到1760年,上海一些紳士集資重加修筑,使豫園又重顯生機。由于原城隍廟之東有一個屬廟產的內園,稱為“東園”,豫園位于廟西,故叫“西園”。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攻進上海縣城,西園遭到嚴重破壞。1853年小刀會起義,西園再次受損。1860年至1862年太平軍東進期間,西園損壞更為嚴重。至此地方紳士會議決定將西園出租給商家,并責成承租人負責修復和保護,西園又成了上海的商業和宗教活動中心。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很多難民進入豫園搶占空地,搭建棚戶,西園再次遭到破壞。
上海解放后,1956年,上海市文管會與原南市區政府聯合修復部分西園,并將東園劃入,面積達到34畝;假山是豫園的精華,是明代遺物,點春勝跡以小刀會起義遺址點春堂為主;玉玲瓏是整塊太湖石,為江南三名石之一;內園是豫園的園中園,亭臺樓閣,假山池塘一應俱全,小巧玲瓏。整座園林建筑作為江南古典園林藝術的代表作而聞名國內外。
城隍廟占地面積約37畝“,始建于宋代,原稱淡井廟,因供奉華亭城隍,故又稱華亭城隍行殿”。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當時的知縣張守約移建于今址,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這期間雖屢建屢毀,但其殿宇在建筑風格上仍保持著明代格局,整個殿宇宏偉,飛檐聳脊,氣勢莊嚴。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上海知縣李紋重修廟宇,殿前建亭、將誥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門,并募集財帛建造牌坊一座。
清順治四年(1647年),城隍廟鑄銅鼎一座,置于頭門天井之中,上書“松江府上海縣城隍廟通天永寶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史彩捐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楊兆麟募化興工,興建鼓亭二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五月十一日占領上海縣城,侵略軍在城隍廟盤踞期間,將內部設施搶劫破壞一空。咸豐二年(1860年),太平軍包圍上海,英、法軍隊利用居住城隍廟之機,擅自摧毀假山,填塞池塘,破壞廟觀,后,城隍廟正名為豫園商場。1980年廟屋開始修復,1981年竣工后改辟為工藝品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