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低迷的土地市場也有入場者。
近日,統計了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南京、杭州、深圳、廣州八個重點城市截至今年11月26日公開土地市場的成交數據發現,外行業資本正在加速進入房地產行業,特別是在深圳、南京、上海、廣州四個城市體現較為明顯。
此外,央企及具有國企背景的大型開發商在目前相對蕭條的土地市場上屢有斬獲,體現出較強的拿地能力和資金實力,而去年大肆進行跨地域經營的房地產公司目前正在收縮戰線,綠地集團、浙江綠城最為典型。
金融資本拿地跡象明顯
在今年的土地成交市場上發現,新的外產業資本呈現出加速進入房地產的跡象,特別是在深圳、南京、上海、廣州四個城市體現較為明顯。
深圳今年成交的26幅土地中,有15幅土地的中標單位來自外行業。其中第一類是銀行、證券業,包括中信銀行、招商證券、國信證券、第一創業證券。其次是保險公司,如華安財產保險、鼎和財產保險、太平保險、民安保險(中國)。此外,還有來自能源方面的深圳能源投資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國海洋石油,以及深圳航空。其中,深圳航空公司更是拿下了寶安區西鄉街道總建筑面超過90萬平方米的土地。
南京也出現了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交通銀行這類拿地單位。也包括了徐州礦物集團、南京藍燕石化儲運實業有限公司這類與能源有關的企業。
上海公開成交的土地中,中標單位也包括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及上海臨港供排水公司、上海南匯天然氣輸配有限公司等。
在廣州,以從事珠寶業知名的周大福公司也耗資10.5億元拿下了天河區珠江新城一塊建筑面積近40萬平方米的土地。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只要房地產行業還存在發展和盈利機會,就有外行業的資金會伺機進入,特別是在每一次行業洗牌時都會出現新的進入者,不排除有的企業可能成為新的領導者,從而打破現有的行業競爭格局。
大型國企凸顯優勢
還發現,在今年蕭條的土地市場上屢有斬獲的還包括央企及具有國企背景的大型開發商。在現有8個統計城市中,出現的仍重資拿地的國企背景企業包括保利地產(600048.SH)、中糧地產(000031.SZ)、北京城建、北京住總、北京金隅嘉業、北京首開(600376.SH)、北京建工集團、金融街(000402.SZ)等。這類企業明顯體現出相對較強的拿地能力和資金實力。
今年9月,保利地產在上海寶山耗資13億元拿下40余萬平方米土地,8月和10月則在重慶以2.82億元拿下了九龍坡區和沙坪壩區總計近39萬平方米土地。
中糧地產今年5月在北京出巨資26億元競得北京順義區52萬平方米土地。北京城建也在今年3月和8月以總地價16億元獲取北京昌平區和朝陽區總計近294萬平方米開發面積。
北京住總則在4月和10月以總地價8.4億元獲取北京豐臺區和大興區總計近30萬平方米土地。北京金隅嘉業也在3月和10月以總地價6.3億元獲得北京朝陽區和昌平區總計22萬平方米土地。
“這類企業有雄厚的資金支持,而且不排除獲得一定的政策支持,所以現在才有拿地能力。他們有可能在下一輪房地產發展中獲得先天優勢,甚至超過知名的大規模民營上市公司。”21世紀不動產高級分析師孟奇說。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一直堅持跨地域經營房地產公司目前正在收縮戰線,立足于本土大本營的傾向明顯。最典型的是綠地集團、浙江綠城,而其他跨地域經營開發商如萬科、中海、金地今年下半年基本也已經停止新增土地儲備。
從綠地集團總部負責投資的相關人員處獲悉,綠地今年上半年之前在呼和浩特、天津、河北廊坊、哈爾濱等地都有新增土地儲備,但該部分新增土地儲備均屬于在今年之前就已經與當地政府談好的購地項目。而今年下半年之后綠地在上海以外基本不再投資拿地,僅在上海本土以底價增加了三幅土地儲備。
浙江綠城也體現得非常明顯。今年之前綠城在浙江、山東、北京、上海均有新增投資項目,而進入2008年,除了其在杭州本土有新增土地儲備外,其余區域均無投資。
分析人士認為,部分大企業在2007年超速擴張導致絕大部分公司資金鏈都非常緊張,今年喪失了拿地能力。所以在本輪房地產市場處于下行趨勢的調整中,全國化擴張的企業反而率先遭遇挫折,大多企業都選擇退回大本營才能保證具有一定競爭優勢。
最先打出“降價牌”的萬科今年上半年拿地324萬平方米,但拿地方式也是更注重并購,新增項目中有76.2%通過合作方式獲取,平均土地成本2155元/平方米,遠低于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