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干旱半干旱地區高速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試驗示范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恢復治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由甘肅省交通廳引資辦、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蘭州學、甘肅華運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深華達交通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承擔的2003年度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干旱半干旱地區高速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試驗示范研究”,以甘肅省5條高等級公路為依托工程,在對高等級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后評價基礎上,構建出了公路生態系統后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研制出6種具有保水抗旱、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水肥涵養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土壤鹽堿、激活土壤及挖掘土壤潛能、提供并緩釋植物營養等多重作用的多功能復合材料,優選出9種耐寒、耐旱、抗鹽、抗堿等抗逆植物,初步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區抗逆性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路面集水工程與公路排水系統的結合模式,降低綠化工程成本,提高林木成活率,完成了35公里的高等級公路綠色試驗示范,在路域分區、綠地分類、綠化模式、特殊地段的綠化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創新和突破,建立了高速公路生態環境建設空間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基于空間生態環境背景的植物優選的決策支持。
據了解,利用適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生長的植物種類,進行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公路沿線生態環境的治理,不僅可實現農產品和資源的高值化,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可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我國在400毫米降水以下地區保證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及林木優良品種方面,許多技術難關還未攻克,先進的造林種草技術、退化草場恢復技術、節水技術和適宜不同氣候類型地區生長的抗旱、抗寒、抗鹽堿、抗病蟲鼠害的植物物種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尤其是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關鍵化學材料集成技術研究與利用方面尤為薄弱。及時開展此類應用研究和技術集成與示范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效益。
項目研究成果不僅對干旱半干旱地區高速公路修建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同類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具有指導與實踐作用。該項目已通過鑒定驗收,并獲2008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設為首頁 ;